姓名:戴甲培
職務/職稱:教授二級,中南民族大學武漢神經科學和神經工程研究所所長,中國人腦庫中心主任。
E-mail:jdai@mail.scuec.edu.cn
一、學習及工作經歷
1981.09-1986.07: 南華大學衡陽醫學院醫療系醫學專業(本科)
1986.07-1988.07: 南華大學附屬一醫學外科(麻醉),醫師
1988.09-1991.07: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基礎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碩士)
1991.07-1993.08: 南華大學附屬二醫學腦外科工作,醫師
1993.07-1994.06: 荷蘭自由大學兒童神經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課程)
1994.06-1998.11: 荷蘭皇家科學院腦研究所,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博士)
1998.11-2003.06: 荷蘭皇家科學院腦研究所、眼研究所(已合并為神經科學研究所)、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眼科(博士后)
2003.06-2006.10: 荷蘭皇家科學院腦研究所,研究員,高級研究員
2002.11-2004.12: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兼職教授
2004.12-2007.12: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講座教授, 博士生導師
2007.03-:中南民族大學,首席教授, 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二、主要榮譽和社會兼職
荷蘭科學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短期國際合作項目聯合資助專家(2002)
教育部“春暉計劃”(海外留學人才學術休假回國工作項目)資助專家(2003)
入選七部委“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7)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08)
入選“國家民委領軍人才支持計劃人選”(2018)
入選“國家民委創新團隊支持計劃”帶頭人(2019)
湖北省神經科學學會第六屆,第七屆常務理事(2017-)
湖北省神經科學學會認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17-)
湖北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常務理事(2012-2022)
中國藥理學會抗衰老與老年癡呆專業委員會委員(2006-)
三、科研活動及成果
(一)主要研究方向
生物光子與神經信息傳遞,神經回路的結構和功能與神經疾病,特斯拉放電輔助成像技術(T-DAI技術)和應用。
(二)主持的科研項目
1. 生物光子在視網膜神經通路上傳遞和模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24-2027。 項目負責人。
2. 軸突病變形成的上下游機制以及與阿爾茨海默病病理進程的關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應急管理項目,2017-2018。項目負責人。
3. 超弱生物光子信號檢測、成像和應用。國家民委創新團隊項目,2020-2024。項目負責人。
4. 單細胞內超弱生物光子成像技術研究。武漢市應用基礎前沿項目,2019-2021。項目負責人。
5. 生物超弱光子信號成像系統研制。湖北省科技支撐計劃科研條件和創新項目,2014-2017。項目負責人。
6. 生物光子在神經回路上傳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2011-2013。項目負責人。
7. 微小RNA在若干重要器官發育中的網絡調控機理及其功能。子課題:MicroRNA組學平臺的建立和應用. 科技部973項目,2009-2011。子課題學術骨干。
8. 軸突漏與Alzheimer’s 病發病機制。人事部2007年度留學人員科技活動優秀類項目。2007-2008。項目負責人。
9. 建立人腦庫的初步方案。國家自然科學研究基金面上項目。2006-2008。項目負責人。
10.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講座教授人才引進基金。2004-2007。負責人。
11.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 in relation to neurogenesis in Alzheimer's disease, following steroid exposure and after brain damage (China-Dutch Joint Research Project, the Royal Netherlands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08-2011. 項目中方負責人。
12. Sensory integration, autonomic output and human diseases: A circuit between hypothalamus and the periphery (China-Dutch Joint Research Project, the Royal Netherlands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03-2006. 項目荷方共同負責人。
13. 教育部海外留學人才學術休假回國工作“春暉計劃”項目。2003-2004。項目實施人。
14. 國家自然科學研究基金/荷蘭科學研究組織(NWO)國際合作交流項目。2002-2003。項目實施人。
15. Anatomical integration of human biological clock. Research Funds of Minstry of health (PAD), The Netherlands. 1995-1999. 博士生項目。
(三)代表性論文(*通訊作者)
1. Liu N, Wang Z, Dai J*. Intracellular simulated biophoton stimulation and transsynaptic signal transmission. Appl. Phys. Lett. 2022, 121:203701。單細胞內模擬生物光子在神經細胞之間傳遞。
2. Li Z, Xia C, Tian Y, Zhang B, Zhou W, Liu N, Wei Q, Li J, Chen C, Chen L, Wang Z, Sun Y, Li C, Yang D, Yu W, Liu M, Dai J*. Real-time detection of viruses in aerosols with weak light imaging based on Tesla Discharge. Appl. Phys. Lett. 2022, 121:060601. 研發出基于特斯拉放電輔助成像技術(T-DAI技術)以及在氣溶膠病毒監控上的應用。授權發明專利1項。
3. Chai W, Zhang C, Dai J*. Biophoton imaging identification of delayed functional neural circuit injury after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J Neurosci Methods. 2022 Feb 1;367:109438. 研發出評估缺血性再灌注損傷新技術。
4. Han Z, Chai W, Wang Z, Xiao F, Dai J*. Quantum energy levels of glutamate modulate neural biophotonic signals. Photochem Photobiol Sci. 2021 Mar;20(3):343-356. 發現了神經遞質的量子生物學作用機制,發明了改變神經遞質量子能量新技術,授權發明專利3項,提出量子藥物和量子治療新概念。
5. Chai W, Han Z, Wang Z, Li Z, Xiao F, Sun Y, Dai Y, Tang R, Dai J*. Biophotonic activity and transmission mediated by mutual actions of neurotransmitters are involved in the origin and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Neurosci Bull. 2018 Jun;34(3):534-538. 提出了光量子腦新概念并闡述與意識起源的可能關系。
6. Dai J*, Wang Z, Li Z, Xiao F. Reply to Salari et al.: 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deep mechanisms regarding the biophotons related to human intelligence.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6 Sep 20;113(38):E5542-3.
7. Wang Z, Wang N, Li Z, Xiao F, Dai J*. Human high intelligence is involved in spectral redshift of biophotonic activities in the brai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2016 Aug 2;113(31):8753-8. 發現生物光子信息傳遞在物種上的紅移現象并闡述了與智力的關系。
8. Tang R, Dai J*. Biophoton signal transmission and processing in the brain. J Photochem Photobiol B. 2014 Oct 5;139:71-5. 闡述生物光子與腦功能的關系。
9. Tang R, Dai J*. Spatiotemporal imaging of glutamate-induced biophotonic activities and transmission in neural circuits. PLoS One. 2014 Jan 15;9(1):e85643. 研發出超弱生物光子成像系統技術(UBIS技術),驗證了生物光子在神經環路上傳遞及可能機制,提出生物光子傳遞(Biophotonic transmission)新概念。授權發明專利1項。
10. Zhou Y, Luo Y, Dai J*. Axonal and dendritic changes are associated with 的diabetic encephalopathy in rat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Alzheimer's disease. J Alzheimers Dis. 2013,34(4):937-47. 提出樹突病變(Dendropathy)新概念以及與AD病理機制關系。
11. Xiao A, He J, Wang Q, Luo Y, Sun Y, Zhou Y, Guan Y, Lucassen P , Dai J*.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laques and phosphorylated tau are associated with axonopathy in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sci Bull 2011, 27(5): 287-299. 提出軸突漏(Axonal leakege)新概念以及闡述了與AD病理機制的關系。
12. Sun Y, Wang C, Dai J*. Biophotons as neural communication signals demonstrated by in situ biophoton autography. Photochem. Photobiol. Sci. 2010, 9:315-322 (cover paper). 發現生物光子(Biophoton)在軸突上傳遞。
13. Dai J*, Buijs R, Swaab D. Glucocorticoid hormone (cortisol) affects axonal transport in human cortex neurons but shows resistance in Alzheimer's disease. Br J Pharmacol. 2004 Nov;143(5):606-10. 闡述了糖皮質激素抵抗與AD病理機制關系。
14. Dai J*, Buijs RM, Kamphorst W, Swaab DF. Impaired axonal transport of cortical neurons in Alzheimer's disease is associated with neuropathological changes. Brain Res. 2002 Sep 6;948(1-2):138-44. 證明AD病人大腦神經細胞存在軸突轉運障礙。
15. Dai J*, Swaab DF, Van der Vliet J, Buijs RM. Postmortem tracing reveals the organization of hypothalamic projections of the suprachiasmatic nucleus in the human brain. J Comp Neurol. 1998 Oct 12;400(1):87-102. 使用死亡后人腦組織示蹤技術繪制人腦視交叉上核(生物鐘)在下丘腦投射環路。
16. Dai J*, Swaab DF, Buijs RM. Recovery of axonal transport in "dead neurons". Lancet. 1998 Feb 14;351(9101):499-500. 發現死亡后幾個小時的人腦神經細胞能復蘇基本的生理功能并發明了死亡后人腦組織示蹤技術。
(四)獎項
1. 戴甲培(第一完成人)等。生物光子的信息傳遞參與智力和視覺功能的機制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 (2020)。
2. 戴甲培(第一完成人)等。人腦庫建設和應用及相關技術開發。湖北省科學進步三等獎 (2016)。
(五)授權專利和其它研究成果
授權發明專利7項。創建并運營了亞洲最大的人腦庫(中國人腦庫中心:www.cbbcnet.cn)。收集人腦組織1900多例,支持國內幾十項研究課題。
四、教學活動及成果
(一)承擔課程
1. 神經生物學(本科)
2. 如何保護大學生心智健康(本科)
3. 系統神經生物學(碩士)
4. 發育神經生物學(碩士)
5. 神經科學進展(碩士)
6. 神經科學實驗(碩士)
7. 神經工程(碩士)
(二)教學成果
中南民族大學第六屆“三育人”標兵。
五、社會服務活動及成果
長期參與武漢市紅十字協會遺體捐獻計劃公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