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央視《焦點訪談》以《答好科學教育加法題》為題推出專題報道,深入展現全國多地中小學科學教育成果。我校2004級生物工程專業校友駱衡,作為深耕科學教育一線的典型代表受邀參與節目錄制,分享其在基層科學教育領域的創新實踐與深度思考。
駱衡現為貴州省中國科學院天然產物化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同時擔任貴州省余慶中學科學副校長。自2024年受聘余慶中學以來,他始終將激發學生科學興趣作為核心任務,在提升科學教育質量方面積極探索并取得顯著成效。此次被央視《焦點訪談》專題采訪,是對他在科學教育領域突出貢獻的認可。


駱衡校友接受央視專訪。 校友辦供圖
圍繞教育部《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要求,駱衡構建了“三維度賦能”教育模式:在教師專業發展層面,他與余慶中學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10余名教師建立結對培養機制,通過實驗課程優化設計、教學技能專項培訓等方式提升師資水平;在課程融合創新層面,創新性將科學教育與勞動實踐深度結合,引導學生在農業勞作中開展觀察記錄與科學探究;在資源整合利用層面,充分發揮科研單位優勢,組織學生走進科研一線開展沉浸式學習。
“科學教育的核心在于將有限資源轉化為特色資源”,這是駱衡在實踐中凝練的教育理念。他帶領團隊探索出的“科研院所-中學聯動育人”模式,通過搭建“科研場景平移進校園”平臺,讓山區學生能夠近距離觀察前沿科研過程。這種沉浸式教育體驗不僅激發了學生的科學興趣,更構建起“興趣啟蒙-認知深化-實踐創新”的完整培養鏈條。
在談及教育實踐價值時,駱衡表示:“實踐的核心目標在于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濃厚興趣。通過引導他們走進科研院所,沉浸式體驗科研人員開展前沿研究的完整過程,讓學生在近距離觀察與實踐中切實感受科學探索的魅力,進而深化對科學領域的認知與熱愛。”
駱衡2008年從我校生物工程專業畢業后,始終秉持“產學研用”結合的發展理念。2013年任貴州省中國科學院天然產物化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以來,他深耕分子病理與藥理學領域,圍繞貴州中藥民族藥特色資源開發形成系列成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18項,發表學術論文140余篇(其中SCI論文100余篇),出版《中國小葉苦丁茶》《土家族醫藥》等專著8部,取得專利74項(授權45項),建立產品質量標準10余項,開發功能產品40余個。其科研成果獲貴州省自然科學獎、貴州省藥學科學技術獎等榮譽,個人先后入選中國科學院“西部青年學者”、中組部“西部之光”訪問學者、貴州省“百”“千”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