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李長中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口頭傳統、交混性文本與民族文學批評的再反思》一文,在《中國社會科學》2025年第6期發表,引起學界廣泛關注。

期刊封面。文傳學院供圖
這篇論文以李長中教授長期關注的“口頭與書寫關系”研究為基礎,對口頭傳統在民族文學批評中的功能和學術意義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總結,既闡釋了新現象,又提出了新方法、新觀點,開拓了民族文學批評的新領域。文章指出,民族文學與口頭傳統存在極其密切的關聯,由此形成的“交混性文本”應成為民族文學批評的立足點,擺脫對作家文學批評范式的路徑依賴及“口頭/書寫”等級論邏輯的束縛,構建基于口頭維度的全新批評方法論。李長中教授的這一研究思路,不僅在理論層面提出“上下聯動、內外貫通”的大文學觀與大批評觀,而且在實踐層面深入探究了民間文學與民族文學的源流關系,為民族文學“走出去”提供了扎根本土的實踐路徑。
李長中教授在民族文學理論與批評領域深耕十余載,長期致力于中華多民族文學與文明互嵌研究,在其所主持的4項國家級項目(其中重點項目1項)及系列性研究成果中,皆側重于探究民族文學批評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關系。此文是對其長年研究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提升。其理論的前沿性、方法的引領性,標志著李長中教授及其團隊在民族文學批評領域已進入一個新階段,為構建民族文學批評的“中國學派”做出了積極探索。
作為國家民委和湖北省重要人才工程項目入選者,李長中教授不僅關注學科前沿最新成果,同時還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種治學態度與方法不僅訓練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創新的能力,也讓他的系列研究成果兼具學術深度與現實溫度,成為激活民族文學的當代價值、推動文明互鑒的重要力量,為學科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