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上午,學校中華民族共同體院舉行開學典禮歡迎2025級新同學。學院教師代表王艷勤教授在發言中表示,學術之路,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愿2025級新同學們青衿之志,履踐致遠。
融多元之美,赴共同體之約
——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發言
教師代表 王艷勤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很榮幸能作為教師代表,在這個承載著希望與夢想的時刻,與諸位共聚共同體學院這片學術沃土,迎接新學年的啟航。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全體教師,向各位新同學致以最熱烈的歡迎!
我們所在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名稱便蘊含著深厚的期許與使命,指向的是休戚與共、美美與共的命運連接。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我們來自五湖四海,擁有不同的學科背景、文化視角與學術追求,但正是這種多樣性,構成了我們共同體最寶貴的財富。在這里,差異不是隔閡,而是創新的源泉;交流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智慧的碰撞與心靈的共鳴。
作為教師,我們深知使命光榮,任重道遠。我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術道路上的同行者與守護者。我們將竭盡所能,為你們營造開放、包容、嚴謹、創新的學術環境,助力你們增長才干、錘煉思想、實現夢想。我們也期待與你們教學相長,從你們青春的銳氣與創新的思維中汲取力量,共同推動知識的邊界向前拓展。
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的研究生,你們站在了學術研究與時代使命交匯的前沿。在此,我想分享三點希望,與諸位共勉:希望你們始終圍繞一條主線,運用兩種方法,最終實現三種成長,真正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者。
第一,始終圍繞“一條主線”: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學術研究的根本遵循。
無論你們選擇什么研究方向,都要自覺將個人學術追求融入國家發展和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歷史的沉淀、文化的根基和情感的歸屬。希望大家從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與現實中發現真問題,在比較與融合中提煉理論,真正把論文寫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中,成為這一重要理念的研究者、傳播者和實踐者。
第二,始終堅持“兩條腿走路”:將扎實的田野調查與深度的文獻研讀緊密結合。
真正的學問,既要從書本中來,更要到現場中去。希望大家既要“讀萬卷書”,系統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理論經典,奠定厚實的學術根基;更要“行萬里路”,真正走進民族地區、走近各族群眾,傾聽真實的聲音,參與真切的實踐,從現實生活中汲取研究靈感,在實踐中檢驗理論成果。只有堅持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才能形成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生活溫度的學術成果。
第三,最終實現“三重升華”:在學術征程中獲得幸福的體驗,堅定文化自信的信念,踐行時代的責任。
希望你們在求知與探索中,收獲幸福的體驗,從每一次思維的突破、每一段文化的理解中感受學術帶來的深層喜悅;在深入田野與研讀經典中,堅定文化自信的信念,真正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豐富內涵,建立起為民族立命、為文化傳心的學術自信;在服務社會與回應時代中,踐行時代的責任,勇擔促進民族團結進步、講述中國故事、貢獻學科發展的使命,成為兼具家國情懷與全球視野的踐行者。
學術之路,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最后,愿同學們青衿之志,履踐致遠;愿老師們潤物無聲,琢玉成器;愿學院根深葉茂,碩果盈枝!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