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始終對教學保持敬畏感。”3月15日,法學院青年教師楊帆在學校舉辦的“榜樣的力量”訪談節目中作為嘉賓向師生們分享了自己近年來的教學經驗及感想。
多次獲得全國大學生版權征文優秀指導老師、中南民族大學創新指導優秀教師、畢業論文優秀指導教師、2022年湖北“印象教師”等榮譽……在對教學方法的探索和創新、對學生的耐心指導以及對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中,楊帆收獲頗豐。

楊帆參加“榜樣的力量”訪談節目。李欣怡攝
創新培養助力學生學以致用
“教育不是單向的,不是老師向學生單向的傳遞或灌輸,而是雙向和互動的,教與學相依相存,教學相長。”楊帆在教學實踐中強調“教”與“學”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注重課堂內外相結合、老師與學生共同成長的教學理念。他在前期備課和教學設計時選擇案例教學與啟發式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法律規范背后的立法原理,提升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強調學以致用。”楊帆提到,以案例為載體引出法學知識,可以構建起理論知識和現實應用的橋梁,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之間的邏輯結構的同時還能幫助學生利用原理解決問題。除了案例教學法,楊帆在備課時還注重啟發與互動。在教學設計上,每一節課的問題導入、主體講授、案例解析部分的關鍵節點,楊帆都設置了啟發式提問和交互式互動,“希望通過這種互動與啟發,層層遞進,抽絲剝繭,讓學生了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徑路,把掌握基礎知識和處理實務問題這兩個能力的訓練過程有機結合起來”。

楊帆在進行課堂教學。本人供圖
近五年來,楊帆指導的五篇本科畢業論文被評為優秀學士學位論文,兩篇碩士學位論文被評為優秀碩士學位論文。這也是他在創新混合培養模式下的成果。他將大一、大四和自己指導的研究生混合培養,一起開展讀書會、研討會、午餐會。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混合培養模式的核心在于“傳幫帶”。楊帆對于混合培養模式也有自己的理解,“學生的學習包括三個維度,第一是學生向老師的學習,第二是學生自己學習,第三是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在開展讀書會,研討會時,來自不同年級甚至不同學科背景的同學都一同加入進來,學生之間可以平等地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這種學習維度在楊帆看來甚至比向老師學習和自己學習更加重要。該校2021級法學專業學生班靜瑤說道:“我在大一時對學習還比較懵懂,楊帆老師邀請學長學姐來和我們進行經驗分享和交流,讓我對未來、對學習有了更清楚的認知。”
第二課堂帶領學生共創佳績
“老師對學生的培養,不僅是在課堂上,更在課堂外,尤其對大學生的培養,要關注課堂和課外不同的側重點,全方位地教書。”楊帆在課堂教學之外開辟第二課堂,指導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其中“互聯網平臺用工勞動者權益保護研究:現狀、問題與對策”、“鄉村振興視域下返貧風險的法律治理”兩個項目被評為國家級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不僅如此,楊帆擔任全國版權征文比賽指導老師,指導學生獲得版權征文比賽國家級獎項數項,在2020年被評為全國大學生版權征文優秀指導老師。他以獲獎論文為基礎,指導幫助本科生在CSSCI刊物發表學術論文。楊帆一直堅持在教學實踐中綜合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將自己的所學運用到現實,把論文和研究報告寫在祖國大地上。

楊帆和同學們參加第二屆湖北省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本人供圖
多項榮譽的背后離不開楊帆和學生們的共同付出和不懈努力。在談及帶領學生參賽的經歷時,楊帆說:“有些同學在一開始對自己很沒有自信,在歷年的比賽中沒有取得好成績,但他們通過不懈努力,一遍一遍地修改作品,最終都收獲了一個好結果。”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版權征文大賽本科生組全國三等獎獲得者、來自該校2019級法學專業的張璐璐回憶:“楊帆老師是一位嚴謹又細心的老師,雖然我是第一次接觸這個比賽,但從定選題到最終成文,老師都悉心指導著我,最終的文章也是和老師一同修改了六次才定稿。”對待比賽,楊帆對學生要求嚴格,注重在比賽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以及對待比賽的嚴謹態度,“比賽像是一種外在的驅動力來推動自己,發掘潛藏的內在能力”。
積極普法關注社會志愿服務
楊帆在教學工作之余還積極投身社會普法工作。2021年,楊帆在法律出版社出版了中學版和小學版的《民法典進課堂》普法讀物。“2021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開始施行,對《民法典》的普及也是八五普法期間的重點,同時我也考慮到學法普法得從孩子抓起,所以就有了出版該讀物的想法。”楊帆提到自己的初衷。
在編寫《民法典進課堂》時,詮釋法律的概念、規范制度和原理,讓孩子們接受相關的法律知識成為最大的難點。“我們最終在小學版本中選擇以對話的形式來寫,并配相應插圖,以此幫助小學生們理解故事和法律規定;中學版本中更強調實用性,但知識范圍需要更廣,內容需要更深一些,于是我們以案例為切入點,強調知法、守法、用法、護法的重要性。”楊帆介紹,不同定位的普法讀物使得各年齡階段的孩子們都能接受普法教育,生動形象的普法內容使得孩子們能更加有趣地學習法律知識。“現在我們強調依法治國,所有的事務,大到國家治理,小到家長里短都需要法律制度。青少年的法治意識、道德意識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楊帆說道。
作為民政部和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特邀專家,楊帆老師赴海南、內蒙古、江蘇等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志愿服務法治講座和培訓,宣傳志愿服務精神,培育志愿服務文化。楊帆主動拓展延伸課堂,將課題研究與學生培養相結合,尤其重視通過吸納本科生參與課題研究的方式來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在開展“志愿服務條例立法專題研究”課題研究時,楊帆帶領五名本科生分別赴武漢市福利院、協和醫院、志愿者聯合會、百步亭社區等單位調研,最終研究成果被民政部和國務院法制辦采納;在開展“志愿服務開展模式及其法制保障”課題研究時,楊帆帶領五名少數民族同學分赴烏魯木齊、庫爾勒和恩施等地開展調研,形成民族地區志愿服務調研報告,為民族地區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出謀劃策。
未來,楊帆希望能進一步創新教學模式,深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產出更多的精品科研成果,培養更多德法兼修的優秀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