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儺面好逼真呀,連表情都刻畫得惟妙惟肖!”不止儺面,12月20日,中南民族大學光谷美術館展覽廳內,剪紙竹編、非遺掐絲、簪花泥塑等美術工藝品應有盡有。在2024非遺文創周暨第五屆“最美國潮”文創大賽現場,一眾師生流連于琳瑯滿目、各具特色的文創好物,共赴一場國潮華創之約。
《苗嶺晨曦》靜謐美好,《貓的遐想》盡顯巧思,《非遺郵票收集冊》小而精致……走入美術館1號展廳,暖黃燈光下的美術作品引人駐足。一筆一劃之間,仿佛畫中之景有了生命;一行一步之余,與作品一起感悟共鳴。
作品《新儺面》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儺戲,選取儺戲文將魁星、武將開山猛將和儺公儺母的面具形象進行視覺再設計,采用不同種類的毛線與毛球,將戳戳繡和拼貼的手法相結合,通過視覺再設計與現代手工技術,形成一個創新、立體、生動逼真的新儺面形象。據作者薛棉馨介紹:“《新儺面》的‘新’有二新,一新是將傳統的儺面主題和現代手工技術結合,使用創新材料,連接傳統與現代,二新是在儺面的設計構成中采用幾何化設計,多處利用幾何形紋樣、分割,為古老的儺面形象賦予新的藝術風格。”
青龍騰云駕霧、翱翔天際,白虎眼神凌厲、威猛無比,朱雀羽翼如火、展翅飛翔,玄武沉穩不移、神秘智慧......作品《四獸敦煌·文韻新篇》以敦煌四神獸和莫高窟紋樣為基礎,融合古今設計,通過創新的構圖和色彩搭配,以表現四神獸頭部的方式展現了敦煌壁畫的獨特魅力。設計內容涵蓋海報、盤子、文具等多種文創產品,旨在將敦煌莫高窟的文化精髓以更生動、時尚的方式呈現給大家。
該作品的作者之一,該校美術學院2023級呂佳巖同學說:“為確保我們的設計能夠既尊重傳統,又富有創新,在創作前我們深入研究了敦煌莫高窟的歷史背景、文化意義和藝術特色,特別是對其中的神獸故事和紋樣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和分析。”
移步美術館2號展廳,創意集市如同一座文化寶庫,匯聚了各式非遺文化與現代設計的奇妙碰撞。攤位前熙熙攘攘,人群在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品中穿行,拿起放下皆是對工藝品的滿眼欣賞。夜幕降臨,本次活動增設的“夜市”也吸引著眾多師生,攤位的燈光映照在一件件精巧的工藝品上,呈現出別具一格的魅力。
攤位之間,手工藝品與文創產品相映成趣。該校美術學院2023級研究生王驍用瓷片制作漆藝飾品,巧妙地將古老的工藝與現代時尚結合,讓人眼前一亮。談及創作過程,他說:“我們使用明清風格的瓷片進行切割,通過多次嘗試,我們發現圓形瓷片更易處理,用于做成胸針、項鏈、冰箱貼的創作可能性也更高。”環境設計專業2022級學生黃肖玲則以瑤族文化為靈感,從瑤族的傳統服飾中提取紋樣,設計出IP人物“粘小妞”,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創意無縫銜接,展現了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該校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24級本科生馬奎在陶器攤位前駐足良久,眼前的每一件陶器都仿佛講述著歷史的故事。他被古樸的陶器杯子吸引,淡雅的釉色與獨特的手工痕跡讓他不禁感嘆:“這些陶器不僅是器物,它們的每一個細節都訴說著匠人的心意與時間的積淀。”

集市的互動性也是其亮點之一。為增添觀眾與作品之間的親密互動,本屆創意集市增設“游市打卡兌換獎品活動”,開市期間每天限量發放打卡券,觀眾集齊打卡印章即可兌換文創紀念品。該校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23級學生馬玉梅體驗了漆扇的制作過程,她將扇子浸泡在顏料桶里,旋轉中,顏料緩緩包裹住扇面,流動的色彩將扇子變成了藝術。她笑著說:“這個過程像是給扇子穿上了彩色的外衣,特別神奇。”正如一把白色素扇在顏料的浸潤下煥發光彩,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也在這里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新形式。
該校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鄒反修認為:“本次非遺文創設計周通過文化創意的力量,讓古老的非遺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走進大學校園,融入現代生活,是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和展現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值此展覽之際,她呼吁每一位參與者都能成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深入挖掘非遺文化的價值內涵,推動非遺文化的創新性轉化和發展,讓這份來自遠古的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的陽光下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據悉,本次活動分為作品展覽和創意集市兩部分,展覽將持續至12月27日,集市持續至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