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記者:劉冠宏)為落實經濟學院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幫助經濟學專業學生進一步了解現代農業發展和新型經濟主體的培育等實際問題,7月3日—5日,經濟學院經濟學專業2019級試點班全體學生赴潛江市開展實地調研潛江市“蝦稻共作”模式。

潛江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是連接湖北東西部的橋梁城市,是湖北“兩圈兩帶”戰略的重要節點城市,是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素有“曹禺故里、江漢油城、水鄉園林、龍蝦之鄉”之稱。截至2020年,潛江市GDP達765.23億元,農業總產值達141.15億元,蝦稻綜合產值520.54億元,龍蝦區域公共品牌價值251.8億元,潛江市蝦稻銷售量呈逐年遞增趨勢,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
7月3日,經濟學試點班全體學生及帶隊教師前往潛江蝦稻產業大數據中心進行參觀學習。在負責人的講解下,同學們對潛江蝦稻總體概況、蝦稻實施監督和外場感知設備、應急預案、全產業鏈管理、質量安全監測、國內供銷及市場分析、產業支撐服務體系等內容進行了全面的了解學習。潛江市以蝦稻養殖作為核心業務,“蝦稻共作”模式為我國農業提質增效、綠色安全、農民增收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模式,推動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

隨后,全體師生前往中國小龍蝦交易中心進行實地調研。講解人員帶領同學們參觀了“蝦稻共作”模式下小龍蝦和水稻的生產收獲、分揀包裝、快遞運輸、線上交易等全過程,工作人員層層檢驗、嚴格把關,保證小龍蝦的生產、質量和運輸安全。同學們充分觀察學習了蝦稻養殖基地,并積極與工作人員交流提問,現場學習氣氛熱烈。

4日上午,潛江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書記楊小紅以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現狀及問題為主題,圍繞農業技術推廣涵義與特點、農業技術推廣必要性與建立、農業技術推廣主要模式、農技推廣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等五方面內容進行講解。他表示,政府主導的農業技術推廣是解決市場失靈、保護各國農業、保障農民利益、解決貧困問題、工業反哺農業的重要手段,社會各部門實施的農業技術多元推廣模式是農技推廣的有效途徑。楊小紅書記講道,小龍蝦產業發展是農技推廣成功的典型案例,蝦稻共作是一種種養結合模式,小龍蝦和水稻在稻田中共生共長,最終達到綠色種植、生態養殖的效果。他指出,目前農技推廣存在基層農業推廣水平不高、“三農”問題、農業科研機制與現實需求的差距等問題,同時提出了發展現代農業、加強體系建設、加強農、科、教有機結合等應對措施。

為進一步加強學生們的實地調研能力,4日下午,楊小紅書記帶領全體學生前往華山趙垴基地對當地農戶進行問卷訪談。同學們深入田間,以分組的方式深入調查了當地農戶的生產性服務狀況,見證了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華山模式”下,蝦稻共作為當地農民帶來的良好收益。

問卷訪談結束后,馬楠老師組織全體同學對調研活動進行了總結復盤,并對問卷數據進行了歸納匯總。同學們互相交流分享了調研感悟,并結合實際對農業生產性服務進行了深入思考。
本次實踐調研活動令學生們受益匪淺、收獲頗深。同學們談到:“這次實踐活動對我們而言是一次珍貴的體驗,不僅讓我們了解到了潛江當地整個蝦稻產業體系的運轉方式,也讓我們對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生產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胡衛東老師表示,希望通過這次實踐,能讓同學們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全方位提高個人的專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