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究近現代經濟發展脈絡,體味經濟史的魅力,激發學習經濟史的興趣,根據教學計劃,我院2020級經濟學專業先后赴武漢三鎮、大冶鐵礦以及黃石華新水泥1907文化遺址公園展開課程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以近代武漢工商業發展軌跡為主線,通過實地考察湖北近代工商業遺存,感知近代中國民族工商業艱難發展歷程。5月28日,課程實踐活動首先達到武鋼博物館。武鋼起源于1893年9月張之洞開創的漢陽鐵廠,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投資興建的第一個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這里展示了五千年的冶金史,三千年的城礦冶史,一百年的鋼鐵工業史,五十年的企業發展。武鋼取得的輝煌成果,同學們由衷感到敬佩。

(攝影 黃焯)
接著同學們來到民國武昌第一紗廠舊址,武昌第一紗廠原稱商辦漢口第一紡織股份有限公司,1919年建成,是辛亥革命后武漢地區第一個由民族資本家創辦的紡織工廠,也是近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重要見證。6月3日,參加課程實踐的全體師生來到漢陽鐵廠舊址、湖北槍炮廠舊址、漢陽鐵廠礦砂碼頭舊址、武漢博物館、武昌紅樓參觀學習。

龜山腳下的漢陽鐵廠遺址早已難覓蹤跡,只剩下為鐵廠生產配套的礦砂碼頭,尚存部分建筑獨飲江水,靜靜地聆聽江濤拍岸的濤聲。

作為武漢文明史重要的載體,武漢博物館基于對城市發展史的研究和解讀,通過對出土文物、建筑遺址、城市風貌以及人文景觀、城風民俗等內容的展示,揭示武漢悠久燦爛的歷史。同學們被武漢人民的歷史文脈與煌煌業績所鼓舞,也感受到當代武漢“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與人文風采。

6月4日,同學們考察黎黃陂路街頭博物館、漢口租界區、江漢關博物館、辛亥革命博物館。街頭的每一處建筑都是活的文物,承載著老漢口的百年歷史和紅色基因的革命精神,是名副其實的“街頭博物館”。無言的歷史遺存使同學們深深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祖國的和平安定是千千萬萬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

6月9日,參加實踐活動的師生來到黃石國家礦山公園。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原為漢冶萍煤鐵公司的大冶鐵礦所在地,這里有著悠久的歷史,三國孫權在此“筑爐煉兵器”;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辦洋務、興鋼鐵,在此建成中國較早的一家用機器開采的大型露天鐵礦,成為漢陽鐵廠的原料基地,被稱為華中地區的“鋼鐵糧倉”。中國古、近、現代礦冶文明在此薪火相傳。

課程實踐最后一站是華新水泥1907文化遺址公園,華新水泥廠創建于清光緒33年(1907年),前身大冶湖北水泥廠,是我國近代最早開辦的三家水泥廠之一,被譽為“中國水泥工業的搖籃”,它見證了中國水泥工業從萌芽、發展到走向現代的歷史進程,是我國水泥行業教科書。是中國現存生產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的水泥工業遺存,填補了我國近代水泥工業遺產保護的空白。
這次實踐活動幫助學生了解經濟發展過程中所蘊含的經濟理論與經濟工作的經驗教訓,提高了將中國近現代經濟的發展置于世界經濟發展整體格局中考察的能力。通過實踐活動,豐富了教學內容和方式,真切體驗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有助于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身為當代大學生,要牢記使命,砥礪前行,擔當新時代青年的責任和使命,堅定理想信念,實現民族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