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探究傳統農業的韌性與彈性,助力相關領域學術交流與專業認識提升,12月1日下午,經濟學院在學術交流中心舉辦“傳統農業的韌性與彈性:基于明清長三角地區的考察”講座。本次講座特邀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委會委員盧勇教授擔任主講人。

(攝影:李雯軒)
盧勇教授從一個視野、兩個戰略、三個問題這幾個方面進行了專題報告。在研究背景方面,他點明了傳統農業研究在當下的重要意義及所處大環境;于研究視角上,著重強調需將傳統農業發展置于長三角環境變遷的視野下進行辯證分析,同時要把人文性與歷史性融入傳統農業傳承與轉化過程,確保研究的全面性與科學性;針對研究區域方面,他具體闡述了江淮地區、江南地區、皖浙南山區、河口海岸帶的生態環境變遷狀況以及特色農業發展模式。此外,盧教授還以浙江仙居古楊梅復合種養系統這一典型彈性案例,生動翔實地剖析了傳統農業的彈性所在,并為在場師生提供了獨特的研究視角。

(攝影:李雯軒)
李波院長在總結發言中對盧教授表示感謝,并表示盧教授的講解清晰生動,幫助在場師生對地區的農業發展形成新見解,了解到現代農業的精髓,對傳統農業的發展以及現代農業的未來更加深刻的認識。李波認為農業問題與歷史文化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在邁向未來的征途中,農業高質量發展既依賴技術的突破,也要以全新思維來謀劃生產經營模式的創新。

(攝影:李雯軒)
在互動環節,在座師生積極地向盧勇教授請教相關專業問題,現場氛圍濃厚。師生們表示此次講座收獲頗豐,對傳統農業通過創新實現人與自然再平衡的過程有了透徹理解,深刻認識到傳統農業所蘊含的韌性與彈性。

(攝影:李雯軒)
本次講座為學院師生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學習交流機會,有助于推動學院師生科研素養及科研水平的持續提升。未來學院將繼續挖掘校內外優秀學術資源,邀請專家學者來院交流,為我院師生搭建更為暢通的學術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