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經濟學院2023級金融學專業90名同學,在胡亞蘭、王斌、陳敬學、李永芳、簡兵、劉曉東6位老師帶領下,奔赴潛江開展暑期實習實踐,聚焦小龍蝦產業大規模數字交易與金融服務,探尋金融與數字科技融合賦能鄉村產業發展新路徑。

(解碼數字交易,洞察產業金融生態)
上午10時,師生抵達中國小龍蝦交易中心。這里依托“互聯網+小龍蝦+流通”全產業鏈模式,搭建起集交易、冷鏈物流、大數據分析于一體的數字平臺。在參觀中,同學們重點了解平臺大規模數字交易流程,從訂單撮合到資金清算,金融服務貫穿全程。交易中心借助區塊鏈技術,實現小龍蝦產地溯源、質量檢測數據上鏈,為金融機構評估蝦農信用、發放貸款提供真實可靠數據支撐。當談及“蝦農貸”時,工作人員介紹其通過大數據風控,整合小龍蝦產業交易數據、氣象數據、蝦農歷史信用數據等,運用智能算法精準授信,為蝦農提供便捷融資渠道,助力解決養殖資金難題。同學們現場登錄蝦農貸網址,直觀感受金融科技賦能產業的實操邏輯,看到金融與數字科技融合如何打破信息不對稱,激活產業活力,深刻認識金融在產業升級中的關鍵作用。

(走訪蝦稻基地,聚焦金融支農實踐)
午后,師生來到潛江市熊口鎮趙腦村蝦稻共作基地。潛江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楊小紅,作為當地小龍蝦產業發展核心人物,詳細講解“蝦稻共作”模式下,金融與數字科技如何助力產業標準化、規?;墶;剡\用物聯網傳感器,實時采集水質、蝦稻生長數據,這些數據同步傳輸至金融機構風控系統。從蝦農貸支持苗種采購、設施升級,金融機構依據數字平臺反饋的基地生產數據,實現貸款審批秒級響應、靈活續貸;到保險產品借助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檢,精準識別養殖風險,快速理賠。金融“活水”借助數字科技精準滴灌產業鏈各環節。同學們深入田間,觀察蝦稻共生場景,結合金融知識,探討如何進一步優化金融產品設計,利用數字科技拓寬支農服務覆蓋面,讓金融更好扎根鄉村產業。

(探館龍展館,感悟產業金融韌性)
下午14時30分,龍展館內,小龍蝦產業發展歷程與金融賦能故事交織呈現。從早期產業萌芽,金融機構試探性信貸支持,到如今數字化金融服務體系構建,同學們透過歷史脈絡,看到金融與產業協同成長的韌性。講解中,產業波動期,金融機構利用數字平臺監測小龍蝦價格波動、庫存數據,及時調整信貸政策、推出價格指數保險,為產業“雪中送炭”;產業升級期,借助大數據挖掘市場需求,引導金融資源流向深加工、品牌建設環節,“添磚加瓦”助力產業迭代。這些案例讓大家深知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尤其是鄉村特色產業,需以數字科技為橋梁,精準適配、動態調整,為未來金融實踐埋下思考種子。
返程途中,同學們熱議實踐收獲。此次潛江之行,跳出課堂理論框架,以小龍蝦產業為切口,讓金融專業知識與鄉村產業實踐深度融合。從數字交易中金融與區塊鏈、大數據的融合,到“蝦農貸”等產品的科技化創新,再到產業周期金融服務的數字化適配,同學們觸摸到金融與數字科技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的真實脈搏,也明晰自身專業成長與服務實體經濟的聯結路徑,為暑期實習實踐寫下生動注腳,更積蓄起用金融與科技力量助力產業發展的青春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