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發揮社會實踐作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徑的作用,檢驗寒假社會實踐效果,推薦優秀隊伍參評校級優秀團隊,3月3日晚,經濟學院在15號教學樓306和307教師,1006會議室舉辦2025年寒假社會實踐報告答辯會。本次答辯由趙麗平、甘天琦、李永芳、安樹庭、徐文洋、郭修齊6位老師和學生干部代表共同擔任評委。共計49支隊伍參加答辯。
(攝影:李雯軒、易榮、趙怡夢)
參賽隊伍通過PPT匯報與數據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展示實踐成果。其中,《碳減排,竹出力》項目團隊深入探討了塑料餐具替代方案——竹餐具的減排潛力,旨在為“雙碳”目標的實現貢獻創新力量;團隊《從“隱形需求”到“權益覺醒”》用混合研究方法揭示了女性用品消費安全與健康福祉的緊密聯系及多因素驅動機制;《沙坡頭區黃河水污染治理及可持續發展研究》項目團隊提出構建“污染清零-生態提升-智慧監管”三位一體治理體系;《低空經濟產品消費者接受度調查》團隊運用LED模型揭示中間產品認知差異,針對市場滲透率不足問題提出精準營銷策略;團隊《非遺文化商業化傳承創新》創新性提出“電子工坊+青年賦能”模式,推動高校資源與非遺技藝深度融合;項目團隊《彝韻繡夢楚雄彝繡產業傳承發展調研》積極為彝繡產業發展提出建議,為推動彝繡產業深入發展、鄉村振興貢獻力量;《智策桑榆》團隊基于NLP大模型與政策AI計算器技術的政務服務平臺適老化改造進行調研,為提高老年群體生活質量貢獻青春力量。
(攝影:李雯軒、易榮、趙怡夢)
(攝影:李雯軒、易榮、趙怡夢)
評委組在總結點評中充分肯定實踐成果的學術價值與社會意義,特別強調要注重“三個結合”:專業理論與地方特色相結合、定量分析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短期實踐與長期追蹤相結合。同時建議各團隊強化文本內容撰寫質量和規范性表述,突出實地調研數據支撐與結論推導過程,深挖項目背后的科研價值與社會效益。
(攝影:李雯軒、易榮、趙怡夢)
此次答辯會通過“實踐-展示-反饋”的閉環機制,不僅有效檢驗了寒假社會實踐階段性成果,更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促進了專業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