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 |
柏振忠 |
民族 |
漢 族 |
職稱 |
教 授 |
學科專業 |
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產業經濟學、農業經濟管理 |
研究方向 |
各民族共同現代化、農業與農村發展、產業發展理論與政策 |
碩士培養 |
產業經濟學、農業管理 |
博士培養 |
中華民族共同體學 |
電子郵箱 |
baizhzh@163.com |
簡 介
柏振忠,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分獲中國農業大學本科學士(1994),湖北大學研究生碩士(2005),華中農業大學博士學位(2011),南非比勒陀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retoria)訪問學者(2017)。2011年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經濟發展司借調學習,2012年博士服務團于湖北恩施州學習鍛煉;兼國家教育部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通訊評議平臺專家、國家教育部科技評價與評審信息系統專家庫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通訊評審專家、政協湖北省十二屆委員會民族和宗教委員會應用型智庫專家、中科院國家民委農業信息技術研究與開發聯合實驗室研究員、湖北省數量經濟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經濟學團體聯合會理事、湖北省生態經濟學會理事、恩施發展研究院主任、江西省科技評價與評審信息系統專家庫專家。主要講授《發展經濟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農業經濟管理前沿專題》等課程。主要從事產業發展理論與政策、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等研究。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以及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國家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招標項目重點課題、國家民委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湖北省科技攻關計劃項目、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湖北省社科聯“中國調查”項目等省部級項目10余項。在《民族研究》、《中國農村經濟》、《中國科技論壇》、《農業技術經濟》、《國際貿易問題》等權威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近100篇;出版專(合)著5部。研究成果獲省部級獎8項,多次榮獲中南民族大學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員工榮譽稱號。
重點主持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農民專業合作聯社農業共營效率研究(71473277)
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滇黔桂山區推進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研究(24BMZ038)
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氣候智慧型農業碳減排及碳交易市場機制研究(19ZDA085)
4. 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基層農業科技推廣人才隊伍現狀及吸納補充大學生的需求研究(09YJC790263)
5. 國家四部委(中央統戰部、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民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招標項目重點課題:中東南民族地區鄉村振興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協同的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研究(JDZ24009)
6. 國家民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國家民委定點扶貧廣西德保成效與經驗(MSY18008)
7. 國家民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5中國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報告(MSY15023)
8. 國家民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16-2020)文本大綱思路(MSY14055)
9. 湖北省社科聯“中國調查”項目:關于孝感市建設武漢都市圈農產品保供與物流基地的調查與思考(ZGDC202308)
10. 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山區少數民族貧困現狀調查研究—以武陵山區為例(2011LS031)
11. 湖北省科技攻關計劃項目:農業技術引進與農業資源配置效率研究(2007AA401B32)
12. 湖北思想庫課題:湖北新型城鎮化與綠色化協同推進研究(HBSXK201637)
13.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民族地區農村家庭教育需求與消費行為研究——以湖北地區為例(鄂教思政【2009】3號)
14. 湖北省農業廳項目:湖北農業走進“一帶一路”國家之國別指引(HSY15034)
15. 中南民族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專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經濟學意蘊及實現路徑研究(CSY21011)。
主要論著:
[1] 農民專業合作聯社發展及農業共營效率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
[2] 連片特困山區可持續生計問題與協同發展機制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3] 現代農業視角下的農業科技推廣人才需求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
[4] Rice-crayfish coculture system and related developments at the age of climate-smart agriculture[J].Maej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0,14(03),272-282.(SCI)
[5] Effects of different management patterns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single-season rice fields[J].International Agrophysics, 2023,37, 365-376.(SCI)
[6] 推動供應鏈平臺“四網融合”[OD/EL].學習強國,2023-09-21.
[7] 少數民族事業發展綜合評價監測體系構建研究—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實證為例[J].民族研究,2012,(6):33-45.(CSSCI)
[8] 湖北省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改革模式的利弊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5,(12):22-28.(CSSCI)
[9] 城鄉耐用消費品消費需求的比較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3,(12):22-27.(CSSCI)
[10] 轉基因技術知識產權技術保護在中國的發展研究[J].科研管理,2011,(11):84-90.(CSSCI)
[11] “雙重有限約束”下的我國農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0,(3):121-128.(CSSCI)
[12] 基因利用限制技術的潛在影響及其在中國的適用性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1,(4):135-139.(CSSCI)
[13] 亞太經合組織方式面臨的挑戰及發展前景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6,(9):17-21.(CSSCI)
[14] 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建設與完善的路徑分析[J].科學管理研究,2010,(5):116-120.(CSSCI)
[15] 農民專業合作社科技扶貧理論邏輯與實踐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34(18):21-25.(CSSCI)
[16] 民族地區農業生態效率測度及影響因素[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82-89.(CSSCI)
[17] 農民專業合作聯社協同創新研究[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6(2):127-132.(CSSCI)
[18] 文明的城市化:如何正確對待失地農民[N].人民日報,2007-12-26(15).
[19] 廣西深度貧困山區的脫貧攻堅模式——基于德保縣的實證分析[N].中國民族報(理論周刊),2020-06-02(6).
[20] 關于孝感市建設武漢都市圈農產品供應鏈平臺的建議[R].長江策(社科內參),2023,(9):1-12.
主要研究報告:
(1)“《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實證分析與構建研究》系列成果”,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007年12月。
(2)“貴州民族地區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獲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調研報告一等獎,2011年2月;
(3)“湖北休閑農業的崛起和跨越發展”,獲2012年度湖北省優秀調研成果獎二等獎,2013年9月;
(4)“少數民族事業發展綜合評價監測體系構建研究”,獲第九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15年1月;
(5)“國際貿易體系問題研究及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研究系列論文”,獲國家民委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論文類三等獎,2011年2月;
(6)“‘三區三州’脫貧攻堅成效評價及高質量發展路徑”,獲國務院扶貧辦“2020年度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征文活動優秀獎,2020年10月;
(7)“關于全面推進武陵山片區生態文明建設的調研報告”,獲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優秀獎,2015年3月;
(8)“武陵山片區農民合作社助力精準扶貧研究”,獲國務院扶貧辦“2016年度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研討會”征文活動優秀論文,并入選論文集公開出版,2018年6月;
(9)“關于以經濟建設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建議”,2023年11月;
(10)“南疆四地州深度貧困脫貧發展的喜與憂”,202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