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晚,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周少青在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219會議室進行了“中西比較視野下的中國民族交融發展道路”的專題講座。本次講座由法學院院長潘紅祥教授主持,學院陳蒙老師和本院部分博士生、研究生和本科生參加。

周少青教授借托爾斯泰之言“幸福的家庭有同樣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切入,闡述了當今國際上多民族國家所存在的問題。縱觀古今中外歷史、橫觀政治經濟文化,聚焦于中西方民族交融的不同道路比較,周少青教授分別從理念、政治參與制度及實踐、經濟與社會發展路徑、語言與文化權利保障范式、國家凝聚力與社會(民族)團結建設模式五個方面進行比較,最后提出了兩個命運共同體的建設的構想。
本次專題講座主要圍繞著“比較”展開,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深入闡述:一是理念的比較上,周少青教授通過豐富翔實的中外實例說明了中國與主要西方國家的理念差異;二是在政治參與制度及實踐比較上,他主要介紹了西方族群政治參與的主要制度類型:協和民主模式、聚合模式和自由主義均質化模式,并進一步比較分析了中國與主要西方國家制度、實踐的不同;三是在經濟、社會發展路徑比較上,在介紹了自由競爭型和國家統籌型兩種發展模式基礎上,周少青教授結合西方“因富而分”和“因窮而鬧”的具體實例肯定了中方的制度優勢和社會主義強大的統籌能力;四是在語言、文化權利保障范式比較上,該部分主要強調了主要西方國家對語言、文化權利保護的被動性;五是在國家凝聚力與社會(民族)團結建設模式比較上,他以美國為例分析了公民民族主義和種族民族主義兩種模式,突出說明了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在社會團結建設上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分析,周少青教授提出了兩個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構建路徑,即中國民族交融發展道路的內外融通:對內一律平等對待族群,形成命運共同體;對外平等對待其他國家人民、分享發展成果,和世界人民組成一個“共命運 共呼吸”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講座結束后,法學院博士生、研究生們就當今民族交融發展所存在問題請教周少青教授,周少青教授均耐心而認真地給出專業的解答。隨后,潘紅祥教授強調了本次議題的研究價值,其同一個多民族國家、現代化國家如何建設、怎樣更具有包容度的問題息息相關,并充分肯定了周少青教授論證思維的縝密。他指出,該議題宏大而廣闊的視野、框架和格局頗有思辨性,呼吁法學院師生虛心學習、開闊視野,立足于整體才能更好找到具體問題的定位。最后,潘紅祥院長真心感謝周少青教授的精彩報告,本次的法霽講壇也在熱烈的掌聲中宣告結束。(作者:丁思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