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科研 | 學術動態 | 正文 |
|
2023年9月21日19:00,《“一帶一路”、國際法與涉外法治人才培養》主題講座于法學院模擬法庭舉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導師江河教授受邀擔任主講嘉賓,我院張穎軍副教授、涂少彬副教授擔任與談人,我院國際法學教研室萬方副教授、王薇副教授及陳杰教師出席講座。本次講座由我院余瑩教授主持。
江河教授首先從“一帶一路”倡議與法學教育的關系切入,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深入推進,高校法學教育的涉外性和跨學科性逐日凸顯。其次,江河教授立足于國際法學科及其專業學習,闡釋法學本科“1+10+X”培養方案的局限性,指出應重新考慮國際法學科體系構建以及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學歷層次,以培養專業水平高、綜合素質強的涉外法治人才。
最后,江河教授強調涉外法治體系的實踐要素是完善的涉外法律體系、完善的涉外司法機制、規范的涉外執法體系、有效的涉外法律服務體系以及良性互動的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江河教授圍繞“希臘第一大海港的酒店投資”與“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房產投資”兩個案例,進一步說明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所需具備的要素,包括以國際法基礎理論、跨學科知識體系和涉外法治規范體系為內容的涉外法治人才的知識體系與以涉外法律服務水平和協同維權能力、涉外法治協同創新研究和人才培養機制的涉外法治人才的能力構成。
在與談環節中,張穎軍副教授立足我國改革開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潮流,結合自身調研經歷,指出了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緊迫性、必要性與重要性。涂少彬副教授提出我國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之間存在價值觀沖突,需要考慮如何協調自主性與說服力之間的平衡。江河教授回應道,應秉持包容的態度面對多元的價值觀,而未來價值的取向則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江教授認為,自主性應當更多地體現于學科體系中,在國際的話語體系中不應一味強調自主性。隨后,學生代表22級研究生熊津津與覃詞,結合暑期在新疆霍爾果斯實習實踐經歷,對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抒發感悟。最后,余瑩教授對出席本次講座的主講嘉賓與與談嘉賓表示衷心感謝。講座結束后,我院教師與主講嘉賓于模擬法庭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