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主任、中國世界民族學會秘書長周少青研究員應邀來我校法學院進行學術交流,作了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律體系問題”和“兩個共同體理念的世界意義”的學術報告。兩場報告分別由民族事務治理法律制度研究團隊的陳蒙老師、張星老師主持。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律體系問題》專題報告中,周少青研究員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同時也是一個基于法律治理的系統性工程。從法理上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程涉及宣示性法律、實施性法律、權益保障性法律以及捍衛性法律等四種類型的法律,前三類法律側重于正向引導、鼓勵、保障(證)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行為;捍衛性法律則是通過防范和懲處危害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具體行為,從制止反向發展的角度保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事業的正常發展。在《兩個共同體理念的世界意義》專題報告中,周少青研究員認為兩個共同體理念從根本上超越了西方國家的公民民族主義、世界公民主義及國家聯盟理念。在思想淵源上,兩個共同體理念既有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思想及全球化命運觀,又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天下大同觀念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共同體思想。在全球化遭遇空前挑戰的今天,兩個共同體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意義。
與會師生對周少青研究員的精心講授表達衷心感謝。一直以來,法學院高度重視激發學術創新活力,拓寬師生研究視野,積極邀請相關專家、學者開展專題學術報告。本次學術報告的順利舉行,將有效推進學院在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法治保障等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