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契稅法》第2條第3款一改《契稅暫行條例細則》第8條慣例,既割裂了契稅客體與納稅人間的關聯性,凸顯國庫主義立場,又整合了法定規范與擬制性規范,導致契稅客體雜亂;還支解了契稅客體與計稅依據,徒增契稅計量障礙。究其原因,恐怕還在于立法者意圖抹去以作價投資(入股)、償還債務、劃轉、獎勵等方式轉移土地、房屋權屬的擬制實質,而這顯然與文義解釋、體系解釋與目的解釋結果相悖。要想走出困境,當須回歸擬制本質的應然定位,堅持納稅人主義立場,恪守不動產取得稅秉性,遵循契稅法與民法的協同思維,融貫契稅構成要素的體系思維,吸取契稅客體創制的基本經驗,在此之下,通過增設擬制性規范的指示詞和具體規則以改造《契稅法》第2條第3款后半部分,借助構造擬制“列舉+兜底”的動態準入要件以改造《契稅法》第2條第3款前半部分。倘若如此,契稅法定規范與擬制性規范有機融合,契稅客體、納稅人、計稅依據、稅率、納稅義務發生時間與稅收優惠要素無縫整合,融法定性與開放性、明確性和模糊性一體的良好契稅法方可生成。
關鍵詞:契稅;擬制性規范;稅收客體;納稅人;計稅依據;
原文刊發于《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