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案學法,以理入實 ——訪法學院胡紀平老師 
胡紀平,女,土家族,中共黨員,1973年生,是我院民法教研室職工,現任法學院副教授。入職二十三年,胡紀平老師曾兩次分獲校青年教職工教學競賽二等獎、三等獎,并在2017年寒假社會實踐活動中被評為“優秀指導老師”稱號。因其思想素質高、政治覺悟強,在教學、科研、指導學生等方面均能起到模范帶頭作用曾多次被評為“優秀黨員”、“優秀基層黨務工作者”。同時由于其教學效果顯著,胡老師連續7年教學評估為“優秀”。 對于本次參與“法學院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評選活動并在海選投票中進入前八,胡老師覺得自己非常榮幸,更多的是感謝。在她眼中,同學們投出的每一票都蘊含著對她的信任和對她教學成果的鼓勵和肯定。胡老師覺得和同學們的每一次交流都是師生間的良性互動,于她而言一些不經意的舉動卻會給同學們帶來意外的驚喜和感動,而同學們對她的認可也成為了她作為一名大學老師卻依舊孜孜不倦的動力源泉。 胡老師關注更多的是“學以致用”和“以案說法”、“深入淺出”的教育方式。她強調法學不同于高中物理化的刷題練習,法學是一門注重實踐的學科,不同的案件有著不同的條件和背景,同類案例之間只能相互借鑒而不能盲目照搬。胡老師通過“演案說法”讓同學們體會案件當事人的感受;通過課間“問題接龍”隨時抽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她還通過編“順口溜”的方式幫助同學們用趣味性方式掌握知識要點。 胡老師還談到了對同學們大學學習的希望和要求。第一,她認為大學不應停止學習的步伐。大學的空余時間相對較多,學生不僅要掌握教材的重點,也應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深度鉆研。她提到大學很多學生一學期結束后可能連教材一遍也沒看完,面對網絡學生可能也未利用當下發達的網絡技術進行網上知識學習。第二,大學學習要有目標。胡老師說進入大學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水平,以此來規劃大學四年的生活,“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如果大家都以同樣的水平進入大學,那么大學四年后,彼此之間的距離會被越拉越大,而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其是否對自己大學四年的學習或生活有一個明確的規劃。 胡老師對作為一名大學老師應具備的素養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大學老師尤為重要的具有責任心。她說,身為人母,她自己也知道希望什么樣的老師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我們應該感恩那些眼中有光,手中持尺的厲師。其次她認為老師也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學術修養,注重和同學們之間的關系相處。 在訪談最后,胡老師分享了一些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和老師之間的小故事。在胡老師剛入大學做教師,曾憲義老師曾告誡她要“站穩講臺”,這句話在老師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何謂“站穩講臺”,胡老師用她多年的教學經驗對這句話作了進一步的解釋:提高專業素養,保持入職熱情,融入學生生活。另一則小故事是關于楊仲姬老師的,胡老師接手楊老師所授婚姻與繼承法的時候,楊老師將過去所有關于該門課程的備課筆記及相關資料一并轉交給了胡紀平老師,胡老師為她這種無私的奉獻而感動,因為在楊老師的眼里這并不是她個人的財產,而是值得被傳承的寶藏。正是深受楊老師作為的打動,胡紀平老師也將自己整理的課件對學生開放。 胡紀平老師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23年,將一生中最好的時光奉獻給了自己的職業,奉獻給了懵懂求知的大學生。教師確是一個神圣的職業,它是一種知識的傳遞,是一位具有崇高品德的前輩對一批渴求發展的少年的栽培和扶持,胡紀平老師就是這樣一位受人敬愛的老師,是那個無論畢業與否的同學們都會心心念念的人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