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琦,廣西羅城人,仫佬族,63級政治系校友。曾任中共南寧地區委員會書記,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常委、宣傳部長,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文聯主席,廣西桂學研究會會長,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協會副會長,研究員。

中南民院為夢想奠基
1963年,潘琦考入中南民族學院政治系。5年的大學時光對于潘琦來說終生難忘,對他后來的工作、生活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師就是白瑞西先生,他的言傳身教對我后面的工作起到了很大影響。”潘琦回憶說。1964年春,時任中南民族學院院長的白瑞西到政治系63級蹲點抓政治教學改革試點,白先生與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找學生個別談心,召開座談會征求意見。白瑞西院長這種抓試點、抓典型,以點帶面的工作方法和務實親民的作風,為潘琦后來走上領導工作崗位,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培養典型,宣傳典型,推廣典型,有很大的啟發和積極的影響。
潘琦是仫佬人,有著仫佬人的特質,開朗、豁達、真誠、樸實、知恩、感恩、報恩。大學期間,他和來自各地的民族同胞朝夕相處,共同學習、共同生活、共同成長,深感民族大家庭的和諧溫暖。
在學習上,潘琦勤奮、好學、嚴謹。除了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基本原理專業知識,還一直堅持練習寫作,閱讀,廣泛了解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歷史、習俗,并深入農村實地體驗農村、農民生活,了解農業情況。這為潘琦后來在民族地區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很感激黨的民族政策和學院老師、同學的幫助,讓我在5年的時間里成長為一名有學識有責任的青年。”潘琦當年的高考志愿全部填寫民族院校,他說:“民族學院是黨和政府為我們少數民族特別開辦的學校,我們少數民族不去讀,對得起黨和政府嗎?”潘琦一直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學習、工作。
矢志不渝成就文學之夢
“文學并不是一條直路通天邊,由你埋頭一直向前走就可以走到極境的。”年少時潘琦熱爰文學,學生時代開始寫散文、民間故事和民歌,還在班上成立寫作小組,辦文學墻報。工作后他曾從事新聞報道,利用新聞采訪的機會深入基層體驗生活,細心觀察生活,廣泛收集各條戰線的先進典型,不斷積累寫作素材,進行創作。
潘琦的第一篇處女作散文《鐵鷹》,描寫了一位仫佬族女拖拉機手的事跡,于1972年3月在廣西日報《花山》文藝副刊上發表。第一篇作品發表成功進一步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自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幾十年來筆耕不輟。因工作需要,潘琦的工作單位不斷改變,職務不斷升遷,但他一直到退休都未曾放下過筆桿。迄今為止,他已出版散文、詩歌、民間故事、理論專著等著作50多部,創作歌詞200多首,其中一百多首已譜曲,在區內外傳唱。其著作《琴心集》獲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幽谷中一棵玉蘭》獲廣西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優秀獎;作詞歌曲《三月三九月九》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散文《故鄉流淌著這樣一條河》獲全國盛世民族情征文優秀作品獎。書法作品《三國演義開篇詞》獲中國著名美術家、書法家藝術精品展金獎、當代中國作家書畫展優秀獎。
潘琦的作家夢實現了。回憶起追夢的心路歷程,潘琦說,他真切地感悟到習近平同志“夢在前方,路在腳下,自信者強,自強者勝”的至理名言。潘琦把每一本書都看作是通向未知領域的新起點,他堅信學無止境,并將在作家之路上繼續前行。
不忘初心扎根人民文藝工作
在潘琦多年來的思想文化藝術的宣傳工作中,有件事情令他印象十分深刻。本世紀初,自治區文化廳請張藝謀到桂林陽朔籌劃一個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這是一種全新的藝術表演形式。這一新鮮事物當即引起全區強烈反響,眾說紛紜,褒貶不一。隨后,區黨委宣傳部在桂林召開“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研討會,就有關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征求各方面的意見,并答疑解惑。會議結束后,潘琦根據各方面的意見,在《廣西日報》以答記者問的形式,闡明了實景演出的意義和作用,并對存在的問題作了詳盡的解釋,解答了社會群眾及干部隊伍中對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的疑惑。經過數年的打造,“印象劉三姐”成功上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廣大民眾的認可,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文化藝術品牌。
改革開放以來,在他的帶領下,廣西先后打造了文學桂軍、戲劇強省、漓江畫派、八桂書風、桂學等文化藝術品牌。這讓他深深感到,想要推動地方文化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必須堅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勇于創新,敢于擔當,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繁榮。
“從事思想宣傳文化工作二十多年,工作中深深體會到要搞好一個地方的宣傳思想和文化藝術工作,必須著力培養自己的四種境界:其一是思想境界:常感黨恩,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敢于擔當,堅守意識形態陣地;其二是事業境界:解放思想,善于創新,盡心盡責無憾,選定職業無悔,作品立業,人品立身;其三是人際境界:常與文人交往,虛心向大家學習,和專家學者交朋友、摯友、錚友;其四是自律境界:無功不受祿,無知不講大話,無底不決策,有權不亂辦事,知黑守白,廉潔自律。”
“我常常用四句話告誡自己'富貴夢一場,名譽紙半張;友情最珍貴,傳世皆文章。'”潘琦說。這是潘琦的人生信條,他在工作中也一直踐行著,聽黨的話、做人民的公仆,做助力民族文藝工作繁榮的開拓者。
談及對中南民族大學的期望,潘琦說到,他希望理論教育一定要聯系實際,聯系新時代跳動的脈搏,聯系新時代人們的思想實際、生活實際和社會發展進步的實際,理論教育要做到高深理論通俗化,通俗事物理論化,真正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對于青年一代校友,潘琦送出如下箴言“要做一個對黨有恩情,對事業有激情,對人民有親情,對校友有熱情,對祖國有爰情的優秀中南民大學生。希望中南民族大學的校友都能成為追夢人、圓夢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偉大夢想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