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江云,1992級法律系校友。現為湖南省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審判監督第一庭庭長,湖南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傾心耕耘在審判監督崗位15個年頭,鄭江云面對民事、刑事、行政以及涉及復雜法律關系的各類案件,始終堅守法治信仰和公正初心,銳意改革,忠誠履職,2023年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曾獲評“湖南省先進工作者”、“湖南省三八紅旗手”、“全省法院辦案標兵”等。

大學之道,夢想之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回憶起大學生涯,鄭江云常說:“大學的學習經歷,讓我生命里里充滿了夢想與信念,是我真正意義上的人生起點。“大學四年,鄭江云通過扎實學習,熟練地掌握了法律知識、法律技巧,并且初步形成了法律理念、法律思維,并為她在以后的工作中養成法律品格,樹立法官責任感奠定了基礎。
大學時光中,鄭江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她的輔導員劉方老師。當時劉方老師患有疾病,但他依舊擔負起了九二級輔導員的重任。鄭江云受到劉方老師愛崗敬業精神的深深影響,這種精神也不斷地激勵著她保持對工作的熱忱與責任。
鐵面無私,情理相融
“既然選擇了法官這個職業,就應該有法官的操守與擔當,就應該堅守法律的底線。自然而然就不懼威脅,勇敢面對。同時加強明法析理的能力,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偏不倚居中裁判,做到程序合法,實體公正,清正廉潔。只要真正做到無私無畏,‘威脅’與‘恐嚇’就沒有滋生的土壤。”因審監庭的再審案件大多是信訪案件,一些當事人對法官進行要挾的情況時有發生。擔任審監庭庭長以來,鄭江云收到的類似“威脅”與“恐嚇”也不少,初遇“威脅”與“恐嚇”時,鄭江云說心中其實也會感到害怕,但一旦遇到“威脅”與“恐嚇”,就喪失法律的基本原則,那社會就容易亂了套。作為法官的鄭江云在面對威脅時,做到了“甘露時雨,不私一物”,始終堅守和執行公正的原則。鄭江云在庭務會上向其他干警傳授辦案經驗時,也往往將公正廉潔放在首位。鄭江云作為一名優秀的法官,始終奮斗在司法的最前線,以身作則,以言傳道,努力地推進著清廉公正的法治建設。
對于各種錯綜復雜的案件,常言道:“法理無情,人有情”。在長期的審判工作中,法官總需在“法不容情”和“情大于法”這兩個沖突中取得一個平衡點,促使司法辦案做到合法合情合理。鄭江云在一起父女撫養費糾紛再審案件中,為了不使父女間的感情支離破碎,鄭江云通過法理、人情與父女反復溝通,最終順利調解此案。如何處理好“法”與“情”的關系,鄭江云總結出經驗:“法官在辦案過程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執法的柔性來彌補法律的剛性。法官不僅要深入了解人倫道德,還要堅守法律規則,可在法律規則和原則的允許下,通過其他途徑來幫助到當事人,加強溝通交流,讓當事人自覺意識到問題和錯誤,自覺信服法律,主動緩解法與情的沖突。”
鄭江云在審理減刑假釋案件中發現,許多罪犯并沒有因為法律的懲罰而真心知錯、誠心悔改,一些罪犯更是“走不出來”,成為累犯。鄭江云基于高度社會責任感,在全國法院為減刑假釋罪犯首創“法官后語”,希望以感人至深的法官后語引導罪犯理性思考,預防罪犯重新犯罪,送去法與情的激勵,彰顯司法溫情。
司法創新,為民服務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推進,鄭江云在長期的審判實踐中,不斷總結分析減刑假釋案件的特點,大膽改革,完善程序設計,實行“三個100%”和“四查明”機制,推進減刑假釋的陽光審判。2021年,在全國開展的違規違法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全面排查整治活動中,她負責或主辦的近20000件減刑假釋案件無一件不合格。但推動司法審判的改革創新并非一蹴而就,鄭江云說:“改革創新作為新生事物,不可能一帆風順,或多或少會有一定的阻力。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對法律底線的堅守,對法律權威的敬畏,一直激勵著我克服阻力,堅持改革創新。”鄭江云秉持著“辦實事、辦好案”的決心、人民法官為人民的宗旨,推動審監部門審判創新,提升辦案績效,便利人民。
回憶起多年的工作經歷和工作成果,鄭江云不僅取得了許多榮譽,還獲得了民眾的高度認可。但鄭江云并未將榮譽高高掛在嘴邊,而是將人民常常放在心上。面對榮譽和認可,她總說:“榮譽越高,責任越重。”榮譽對她來說是起點,而不是終點。鄭江云始終懷揣感恩之心,始終牢記“人民法官為人民”的宗旨,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件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以此來回報這種肯定。
激流勇進,寄語法學
即使畢業工作多年,鄭江云也時常關注法學院的發展和學弟學妹們的成長。
怎樣去做一個合格的法律人,鄭江云告訴學弟學妹們:“始學于知識,悟道于實踐。希望學弟學妹們珍惜大學學習時光,堅持德法兼修,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去做一個有責任、有良知、有情懷的法律人。”
鄭江云也由衷祝愿法學院能越辦越好,繼續秉持德法兼修的辦學理念,成為培養民族地區高素質法律人才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