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第十九屆民間法、民族習慣法學術研討會在我校舉行,會議主題是“數字社會與民間法”。本次會議由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中央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主辦,中南大學未來法治研究中心、《民間法》集刊編輯部協辦。廣州大學謝暉教授及來自全國的百余名專家學者齊聚南湖之濱,共同研討民間法在數字社會的現實狀況與發展趨勢。
開幕式由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院長潘紅祥教授主持。中南民族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段超致辭表示,熱烈歡迎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到民大砥礪學術,希望通過本次會議的舉辦,為民間法、民族習慣法研究貢獻新力量。全國著名法學家、廣州大學人權研究院謝暉教授致辭,對主辦方、協辦辦方表示衷心感謝,并分析了數字時代民間法研究的努力方向,提議對平臺規則進行聚焦和研究。
在主旨發言環節,南開大學于語和教授、湖北大學魏敦友教授、西北師范大學牛綠花教授、中國農業大學瞿見副教授先后做主旨發言。南開大學法學院于語和教授以“口號治理功能的歷史考察”為題,對“口號”的內涵、結構和歷史沿革歸納梳理,認為“口號”具有傳播快捷、朗朗上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化繁為簡、發動群眾的治理功能,從而為習慣法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魏敦友以“現代性的超越性祛魅與法治中國的兩難:從金觀濤《軸心文明與現代社會》與於興中《素質數養》談起”為題,分享了對“皇權不下縣”“道德不治國”等的思考,認為皇權能否下縣關鍵看政府的治理能力,單憑道德、善惡觀念治理社會將阻礙社會發展,必須強化制度治理。西北師范大學法學院牛綠花教授以“新時代如何研究習慣法:以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為視角”為題,結合自身對習慣法的研究,認為新時代習慣法、民間法研究必須與社會治理的國家話語同頻共振,從中尋找中華優秀傳統法文化與現實契合的內容,跟蹤新生成的習慣法、民間法規范。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人文與發展學院瞿見以“‘依口代筆’與‘依稿代筆’:清代清水江契約的代筆方式”為題,對清代清江契約代筆如何制作、如何代筆、代筆的方式等問題進行闡釋,并對代筆人進行角色定位分析,認為清代清水江契約的代筆人存在“我手寫人口”乃至“我手寫人心”的現象,代筆人在代筆的過程中存在主體表達。
本次會議分為三個單元進行,三十余名專家學者作主題發言。在第一單元“民間法基礎理論與少數民族習慣法”中,發言人對和親文化、景頗族喪葬儀式等諸多民間法資源進行挖掘,分析了民間法對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和睦的重要價值和功能,同時也有學者從方法論上反思了民間法的研究范式。在第二單元“民間規范的經驗研究”中,發言人對田邊地角管理習慣的司法適用、民事習慣在基層法院調解中的運用機制、基層社會里的“黑話”、彩禮訴訟中的話語策略等作出經驗分析,揭示了民間法的運行現狀、運行機制與運行策略。在第三單元“數字社會的民間法理論與實踐研究”中,發言人圍繞文化產業數字化中的數據產權交易法律體系建構、人工智能治理與秩序構建的法學路徑等進行研討,分析了數字時代平臺規則治理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煉出數字社會的數字賦能、數字治理、數字權利、新興法律主體等富有學術價值的問題。
閉幕式上,謝暉教授對來自全國各地持續關心民間法、習慣法研究的專家學者致謝,對主辦方、協辦方單位表示衷心感謝,并現場賦詩表達謝意,認為本屆會議可謂“夏日江城氣沸騰,圍桌論理尚爭鳴”。同時,第二十屆民間法、民族習慣法學術研討會將由懷化學院、新疆理工學院聯合承辦,兩家單位代表表示將以本屆研討會為標桿,繼續辦好下一屆研討會,推動民間法、習慣法深入拓展,為我國法治建設貢獻智慧。至此,第十九屆民間法、民族習慣法學術研討會順利完成全部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