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科學學院開展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觀摩課系列七
作者:艾勇 編輯:艾勇 上傳:祝夢歡 審核:柯尊韜 發布時間:2024-10-10 瀏覽次數:
為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計算機科學學院扎實推進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9月5日上午,在11號教學樓300教室,計算機科學學院組織開展了一堂精彩的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觀摩課。
此次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為艾勇老師面向2022級人工智能專業01班和02班學生講授的《操作系統原理(B)》,計算機科學學院唐菀、高志榮、楊波、張慧麗、李薇、朱劍林、程立、李娜,以及新進青年教師黃卓到場觀摩交流。
艾勇老師圍繞《操作系統原理(B)》課程第二講“操作系統的發展歷史”及“操作系統的結構”展開講解。首先引導學生以科學家的角色來學習操作系統的發展歷史,通過沉浸式體驗技術的發展和需求的變化,來理解各個歷史時期操作系統的演化。在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國的計算機和操作系統發展還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如今我國已經在多個領域追趕并實現反超,激發同學們的民族自豪感和奮斗意識。通過電視劇《功勛》中于敏院士的一個片段,在直觀展示我國的前輩科學家們認真科研的同時,讓同學們理解了人工操作階段操作系統的運行機制和缺點。最后在課堂開展開放式討論“為什么必須自研操作系統?”,通過對同學們回答的詞云分析很好地了解同學們的想法,對同學們的愛國情懷和積極向上的奮斗信念進行了充分的肯定和贊揚。
隨后在“操作系統的結構”章節的教學中,艾勇老師引導學生以架構師的角色來理解操作系統的結構發展,對同學們編寫過的代碼逐步優化和分析展開教學,讓他們掌握整體結構、模塊化結構、分層結構和微內核結構的優缺點,以此理解操作系統結構的發展演化過程和歷史必然性。在教學中不斷讓同學們反思架構發展的內在動力,進而理解每種操作系統的結構優化都是科學家們不斷精益求精的結果,目的都是創造更好的操作系統服務用戶,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在學習和工作中,也應該學習這種精益求精、迎難而上、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將本職工作做到盡善盡美。
計算機科學學院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建設,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學院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責任擔當,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學院將持續開展系列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觀摩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