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學院(人工智能學院)科研實驗室開放日 ——解碼科研密碼,賦能創新成長
作者:劉文彬 編輯:田微 上傳:祝夢歡 審核:帖軍 發布時間:2025-06-27 瀏覽次數:
為積極響應學校考研宣傳活動號召,搭建科研與考研銜接的橋梁,讓備考學子深度觸摸科研脈搏、明晰學術發展方向,6月22日,計算機學院精心策劃的科研實驗室開放日活動順利開展。計算機系統結構實驗室、智能機器人實驗室、智慧農業實驗室依次開放,四足機器人、智能車、Nao機器人等 “科研明星” 集體亮相,農用小氣候環境智能物聯網監測點揭開神秘面紗,為師生及備考學子帶來一場沉浸式科研探索之旅。
活動現場
上午9時,9-308教室的計算機系統結構實驗室準時“迎客”。田莎莎、田微兩位老師化身 “科研引路人”,從計算機系統的底層架構講起,將復雜的知識融入生動的案例與成果展示中。隨著老師講解,師生們透過代碼與模型,看到計算機系統從“黑箱”到“透明” 的技術演進,感受底層技術創新對上層應用的支撐力量,不少同學當場表示“對計算機系統的理解又深了一層”。
講解并展示實驗箱功能
9時45分,9-410 教室的智能機器人實驗室熱鬧非凡。任愷、田微老師帶領團隊,為師生展示四足機器人的靈活身姿——掃描建圖、識別障礙、模擬地形行走,穩健步伐背后,是運動控制算法與機械結構設計的精妙融合;演示視頻中智能車在預設賽道上穿梭,循跡、紅綠燈、斑馬線等任務精準完成,車身上的傳感器與算法協同,詮釋著自動駕駛技術的前沿探索;Nao機器人則以趣味互動吸睛,跳舞、對話等場景,讓大家直觀感受人機交互的無限可能。老師分享的研發故事,讓師生對智能機器人研發的 “臺前幕后” 有了真切認知,點燃不少同學投身人工智能研發的熱情。
展示四足機器人
10時30分,9-508教室的智慧農業實驗室開啟新篇。莫海芳、張慧麗、田微老師聚焦農用小氣候環境智能物聯網監測點,詳解如何通過傳感器網絡,實時采集溫度、濕度、光照等農業環境數據,借助數據分析模型,為農田精準“畫像”,指導灌溉、施肥、通風等生產決策。現場展示的監測平臺界面上,數據實時跳動,仿佛農田“數字脈搏”。老師的講解,讓師生看到計算機技術與農業產業的深度融合,也明晰智慧農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廣闊前景。
農用小氣候環境智能物聯網監測點介紹
活動全程,單一鳴、吳經龍等安全員堅守崗位,從設備安全提醒到人員秩序維護,為參觀保駕護航,保障活動平穩有序。
此次實驗室開放日,是計算機學院科研育人的生動實踐。從計算機系統底層邏輯,到智能機器人多元應用,再到智慧農業跨界融合,師生在觸摸科研成果、聆聽研發故事中,打破科研“神秘感”,激發創新好奇心。未來,學院將持續拓寬科研開放渠道,以開放共享為筆,繪就人才培養與科研創新協同發展的嶄新畫卷,讓更多師生在科研沃土中耕耘成長,為計算機領域創新發展注入青春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