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黨旗領航 數智報國”實踐團 赴紅安縣開展暑假社會實踐
作者:沈易軍 編輯:沈易軍 上傳:祝夢歡 審核:王魏芳 發布時間:2025-07-04 瀏覽次數:
值此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之際,恰逢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的深化鞏固階段,2025年7月2日,計算機學院(人工智能學院)精心組建一支由6名新發展黨員與1名發展對象構成的“黨旗領航 數智報國”實踐團赴紅安縣開展暑假社會實踐,旨在通過沉浸式紅色研學,引導青年大學生黨員賡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了解革命事跡,聆聽革命故事,感悟紅安革命老區的人文底蘊和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優良作風,在實踐中領悟大別山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院黨建工作聯絡人、2023級本科生輔導員沈易軍、2024級本科生輔導員黃炎壘帶隊參加社會實踐。
參觀紅安縣文化館 實踐團隊供圖
首先,實踐團隊前往紅安縣紅色文化館,重點參觀了紅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在館內,成員們駐足細觀紅安繡活、傳統油面制作技藝、皮影戲表演以及紅色歌謠等非遺項目,通過實物展陳、影像記錄與互動體驗,全方位感受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紅色文化的交融共生。此外,團隊成員圍繞非遺技藝中蘊含的革命智慧展開深入研討,挖掘傳統工藝如何成為紅色精神傳承的載體,探索非遺活化在當代革命文化傳播中的創新路徑。
隨后,紅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紅安紅色革命故事”的傳承人、擁有38年黨齡的羅厚斌老同志為實踐團隊講授現場專題黨課《紅安人與黨的密切聯系黨史小故事》。他系統回顧了從建黨之初,到中國共產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期間紅安籍的代表性黨員,詳細闡述了“一要三不要,一圖兩不圖”的紅安精神,他深情表示:“這些歷史片段,是對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作出不朽貢獻的紅安籍七大代表和他們戰友的最好告慰,也是對歷史的回憶和尊重,我們應銘記這段黨史上重要的一頁。”最后,他寄語實踐團隊成員,希望“人人都是麥克風、人人都講紅安故事。”
參觀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館 實踐團隊供圖
緊接著,實踐團隊抵達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館,懷著崇敬之情瞻仰了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以及紅安革命烈士紀念墻,隨后依次參觀了將軍館、董必武紀念館和李先念紀念館。在“黃麻起義”主題展區,團隊成員駐足凝視,透過泛黃的歷史文獻、斑駁的武器裝備和復原的起義場景,深入探尋這場揭開鄂豫皖地區武裝斗爭序幕的重要事件,以及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的光輝歷程。通過講解員對“23年紅旗不倒”革命精神的生動詮釋,隊員們深刻感受到大別山兒女“樸誠勇毅、不勝不休”的斗爭品格。在將軍館中和董必武紀念館中,團隊成員們更是全面系統了解到了從大別山到鴨綠江抗美援朝中的紅安英雄群體的英雄事跡,以及董必武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光輝而偉大的一生,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凱歌,展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
長勝街 實踐團隊供圖
當天下午,實踐團成員繼續尋訪紅安縣七里坪鎮,來到長勝街,這條被譽為大別山區“紅色第一街”的百年老街,至今保留著明清建筑風格與革命時期的標語遺跡。隊員們依次駐足于“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黃安縣蘇維埃經濟公社”“列寧小學”等紅色舊址前,深深將“要革命,不要錢、不要家、不要命”的革命誓言刻入心中,烙進血脈。
鄂豫皖蘇區中心烈士陵園 實踐團隊供圖
隨后,實踐團隊來到七里坪鎮八一村鄂豫皖蘇區中心烈士陵園,該烈土墓區立有自“黃麻起義”至新中國成立及抗美援朝戰爭時期1481座紅安籍烈士墓。他們頂著烈日驕陽,緩步前行,當他們來到刻有“無名烈士之墓”前,他們久久佇立,這些湮沒于歷史的英雄,年齡最小的僅15歲。在烈士紀念廣場,他們佩戴黨徽,集體默哀三分鐘。
本次“黨旗領航 數智報國”實踐團赴紅安縣開展暑假社會實踐,不僅是一次震撼心靈、銘刻于魂的黨史學習教育之旅;更是一次引導青年大學生黨員砥礪黨性修養、提高政治覺悟的“行走的思政課”和“一線黨課”。通過本次社會實踐,每位成員都深切感受到了紅安深厚的革命文化底蘊和紅安精神內涵,他們必將紅色基因銘于心、融于魂,并轉化為數智報國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勇毅前行。一直以來,計算機學院(人工智能學院)著力構建長效化、系統化的黨員教育培養機制,將黨員教育融于日常管理,延伸至社會實踐中,通過訪革命舊址、聽革命故事、傳紅色精神,持續引導大學生黨員傳承革命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國家情懷,始終堅持與祖國同向,與時代同頻,與人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