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介紹
發布時間:2019-05-05 瀏覽次數:
1.大賽介紹
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NACTranS)是國內第一個由諸多在交通運輸工程領域擁有優勢地位的高校通力合作促成的大學生學科競賽,是一個以大學生為主體參與者的全國性、學術型的交通科技創新競賽項目。
大賽專業范圍包括交通運輸、交通工程、載運工具運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物流等專業,同時涵蓋了土木工程(道路與鐵建方向)、管理學(交通運輸相關)等多個學科領域。
大賽由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東南大學,長安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全國十二所高校作為組委會成員單位。同濟大學副校長楊東援教授作為大賽組委會主席,武漢理工大學副校長嚴新平教授作為組委會副主席,邀請東南大學王煒、吉林大學王殿海等13位教授作為組委會委員。
2.比賽參與必要性
交通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經濟命脈和紐帶,是造福于民、共享福祉的實事工程。交通秩序、交通環境、交通形象,是一個城市在規劃、建設和管理中一個重要的基礎性問題,不僅代表著這座城市的總體發展水平,也反映了全體市民的精神風貌和文明程度。目前軌道交通行業日趨繁榮,全國共有88所本科高校陸續開設了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專業。我校于2013年開設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專業,但目前尚未參加過交通運輸類國家級比賽,因此急需相關專業競賽的參與從而提高我校在交通運輸行業的知名度,為學生的就業打開窗口。
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是國家級A類競賽,可以為我校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專業本科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培養學生軌道綜合知識運用能力、基本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從事科學研究與探索的興趣和潛能。同時也為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專業本科學生就業、升學提供一定的支持。
基于以上因素,現計劃以計算機科學學院校級軌道交通虛擬仿真實驗中心為基礎,將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專業作為研究方向,虛擬仿真技術為研究特色,以實驗中心指導教師和學生組成團隊參加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
3.參賽方式
(1)大賽只接受高校的推薦作品。承辦高校可以推薦5個作品,其他每所高校最多只能推薦4個作品。
(2)大賽只接受以參賽單位推薦的作品,不接受個人或者以團體名義的參賽申請。
(3)參賽者通過所在學校報名參賽,每個作品完成人員不得超過5人,指導老師不超過2人。
(4)填寫申報書并且撰寫研究報告或論文。
(5)承辦單位對提交作品組織初賽和決賽。
4.比賽地點及報名參賽人數
第十四屆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于2018年11月開始,2019年5月25-26日(星期六-星期日)在昆明理工大學舉行決賽答辯和頒獎典禮以及參賽高校交流活動。計算機科學學院自動化教研室擬組織學生參加第十四屆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根據第十四屆大賽的相關文件和比賽流程可知,比賽分為預賽、初評和決賽三個階段。
(1)預賽階段:各高校在相應時間內自行組織校級選拔賽,并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向大賽推薦優秀作品。
(2)初評階段:承辦學校組織專家對報送的參賽作品按照競賽小組分類進行匿名遠程評審,評審過程中綜合考慮參賽作品對大賽主題的響應程度和作品自身質量。評選一定數量作品(根據各高校提交作品情況確定,不超過80件)入圍決賽,大賽的一、二、三等獎在入圍決賽的作品中產生,未獲得一、二、三等獎的其余作品授予優秀作品獎。如果承辦高校沒有作品通過初評,承辦單位可以將其得分最高的、僅限一件作品直接進入決賽。但進入決賽作品總數不超過80件。
(3)決賽階段:采用公開答辯形式,擬按競賽小組分組答辯,各小組分別按比例產生一、二、三等獎。特等獎通過復賽形式從一等獎中產生,可空缺。分組答辯時,各答辯小組的答辯評委原則上由5-7位專家組成,所有專家對本校參賽作品實行回避制,并且不得有來自同一高校的2位或2位以上專家在同一答辯小組擔任評委。答辯評委會由大賽組委會成員或由他們推薦的專家為主組成,同時聘請部分承辦高校專家擔任評委,成員不少于15人。決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專家網上初評階段(該階段評出參加第二階段的作品——2018年為19件、全國二等獎作品等);第二階段評審為最終決賽評審。
5.2019年參賽時間規劃
主題公布:2018年11月中旬
確定題目:2018年11月-2019年12月
大賽報名:2019年12月份(第十四屆為2018.11-2018.12)
預賽:2019年4月份(第十四屆為2019.4-2019.5)
全國決賽:2019年5月份(第十四屆為2019.5.25-2019.5.26)
6.參加比賽情況
2019年第十四屆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是我院組織參加的第一屆比賽,現以計算機科學學院校級軌道交通虛擬仿真實驗中心為基礎,以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專業16級、17級、18級本科學生為主體,組織4個小組參加預賽,每組5名同學、2名指導老師。現已將四件參賽作品寄至大賽組委會等待初賽結果,若進入決賽則每組由2名同學、共2名指導老師參加現場答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