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工程國際化人才培養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省級)
發布時間:2024-09-29 瀏覽次數:
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擴大教育開放提出的重要任務。《綱要》指出教育要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2010年,中南民族大學獲批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探索國際合作培養創新人才”(國辦發〔2010〕48號)和湖北省拔尖創新人才培育試驗計劃-“軟件工程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育試驗計劃”(鄂教高〔2010〕25號),同年成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以下簡稱“實驗班”)”和“軟件工程國際化人才培養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以下簡稱“教學團隊”)”,開啟了軟件工程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國際化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實驗班以學生創新和動手能力培養為核心,強化工程實踐綜合能力培養,人才培養體系為五年制“3+2”本碩連讀。教學團隊依托中南民族大學和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拉克羅斯校區的優秀師資,是一支具有深厚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多元化、國際化的高水平師資隊伍,致力于培養軟件工程拔尖創新人才和探索民族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團隊在和美方就培養方案、專業核心課程和課程教學內容達成一致的基礎上制定了實驗班的專業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實現中美雙方專業課程設置無縫對接和學分互認,并通過專業核心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實施,開闊學生國際視野、增強競爭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突出科技文化素質和創新思維方式,培養大中型復雜軟件系統開發和管理綜合能力,努力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軟件工程專業拔尖創新人才。
教學團隊專任教師18人,83.3%以上教師具有博士學位,77.7%以上教師有海外留學或訪學經歷,具有豐富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教學經驗,教授12人(含外籍教授2人), 副教授5人,博士畢業學校來自美國愛荷華大學、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南洋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海內外知名高校,形成年齡結構中青結合,學緣結構中外結合,職稱結構中高結合,地域結構中美結合的顯著特征。在教師發展方面,教學團隊共獲省部級教研項目8項,教研論文論著19篇,主編或副主編教材5部,《匯編語言程序設計》被評為湖北省精品課程,《計算機科學導論》被評為湖北省高校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團隊成員先后于2015年獲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1項,2018、2019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2018年湖北省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2019年國家民委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2023年湖北省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
學生培養方面,實驗班堅持為少數民族民族和民族地區培養人才服務方針,包括回、苗、土家、朝鮮、畬、壯、藏等少數民族生源。截止2024年10月,實驗班共完成十五屆招生共招生353人,畢業生共獲得24篇本科優秀學士學位論文,出國申請達標率56.6%,畢業深造率61.9%;獲得的國家實用新型發明專利共3項;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6項;共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及以上的學科專業競賽獎項185項,近八屆畢業生獲獎率達51.3%。實驗班畢業生獲得Microsoft、Amazon、MasterCard等全球知名科技和軟件行業工作崗位;其他同學亦供職于諸如民生銀行總部、小米、華為、阿里巴巴、上海證券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另有部分同學攻讀博士學位,獲得了用人單位的青睞和社會普遍認可。
教學團隊始終遵循學校“面向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辦學宗旨,秉持“厚基礎+善思維+強實踐+重創新”的人才培養理念,結合民族院校在辦學過程中既要遵循一般普通高校的辦學規律,又要尊重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創新教育教學模式,致力于民族院校軟件工程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國際化培養的教學研究和實踐,積極探索適應民族院校特點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機制、辦學機制和保障機制等相關方面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