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教學單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既是黨的民族工作理論和實踐的智慧結晶,也是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途徑。
2022-2023學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通識必修課程總學時36,其中實踐教學12學時。課程實踐教學主題為“講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要求學生圍繞主題在自己的家鄉或寒假所在的其他地點,通過訪談自己身邊的人和事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并撰寫實踐調查報告。
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實踐教學時間。
社會調查活動安排在2022-2023學年寒假(2023年1-2月)進行,2022-2023學年第二學期課堂教學期間提交實踐調查報告。(課堂教學安排詳見各專業課表)。
二、實踐教學對象。
我校2022級修讀《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的各專業學生。
三、實踐教學內容指南。
請各位同學根據下列指南,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擇一方向確定具體主題和內容開展調查:
1. 歷史上的“三交”故事的挖掘整理。
一部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中華各民族在歷經遷徙、貿易、婚嫁以及碰撞、沖突中,交往范圍不斷擴大,交融程度不斷加深。請你結合家鄉反映各民族“三交”歷史的名勝古跡,通過訪談當地老人、文化場館工作人員等,結合地方史志文獻資料編撰成文。
2. 長輩親朋“三交”故事的口述資料的搜集整理。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建立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各民族之間的“三交”更加頻繁。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各民族的“三交”更加深入。請你訪談身邊的長輩及親朋好友,了解他們親歷或知曉的,令人感動的“三交”故事。
3. 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三交”故事。
各位同學在民族大學學習生活中一定發生過與其他民族同學的“三交”故事,請記錄下那些感動過你,留下深刻記憶的故事。
四、實踐教學要求。
每位學生應獨立完成資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并撰寫實踐調查報告,課堂教學開始后提交(形式、時間等均由任課教師另行通知),基本要求如下:
1. 字數2000字左右;
2. 語言清晰,故事完整、有一定感染力;
3. 圖文并茂,至少有一張主題照片(可以是被訪談人物照、重要的物件的特寫照、典型景點照等,照片要求清晰且主題鮮明);
4. 內容不得相互抄襲,引用文獻資料內容應控制在50%以內。
五、實踐教學成績。
實踐教學成績占課程總評成績的25%(占過程考核成績的50%)。未按任課教師指導要求完成的學生,成績計零分。
請各教學單位務必在本學期結束前將通知要求傳達給學生。學生選課后,可以在教務系統中查詢到課程相關信息。
教務處、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
2022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