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文傳學院王兆鵬教授、邵大為老師合撰的《數字人文在古代文學研究中的初步實踐及學術意義》一文,在《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第8期發表,引起學界廣泛關注。 王兆鵬教授及其團隊在數字人文領域耕耘十余年,這篇論文以其“唐宋文學編年系地信息平臺”的實踐經驗為基礎,對數字人文在古代文學研究中的功能和學術意義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總結,既發掘出新資料,又使用了新方法,提出了新觀點,開拓了新領域。文章指出,古代文學研究存在資料離散和時空分離兩大難題,運用數字人文技術開發的文學編年地圖平臺,不僅可以實現瀏覽檢索、關聯生成、數據統計、時空定位和可視化呈現五大功能,為解決這兩大難題提供便利,而且有助于更新古代文學研究的觀念和方法。數字人文研究將改變古代文學資料查詢檢索方式,實現從電子文獻的分詞定位檢索到結構化數據庫的分類提取,從點狀檢索到網狀關聯,從逐條拷貝到分類打包;能把傳統的靜態文本變為可隨意組合的動態文本;能改變文學史的認知角度和方法,細化文學史的時間粒度,深化文學的空間層次。王兆鵬認為,古代文學研究與數字人文技術能對接融合,是因為二者學理上具有共通性。由此,他首次提出“系地”概念,發掘了歷史上系地的學理資源,確立了編年系地并重的理念,倡立了作家年譜、別集箋注和文學編年史書寫的新范式。 據悉,王兆鵬去年上半年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唐宋文學編年系地信息平臺建設”后,下半年又成功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漢魏六朝文學編年地圖平臺建設”。此文是對第一個重大項目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提升,也為第二個重大項目提供理論指導。其理論的前沿性、方法的引領性,標志著王教授及其團隊在古代文學領域的數字人文研究已進入一個新階段。 王教授鼓勵學生要做“頂天立地”的學問。“頂天”指學術的前沿性、開創性;而“立地”,既指學術的實證性、堅實性,又指接地氣,要關注現實、服務社會。利用信息時代特有的科學方法開創文學研究的新視角、新思路、新范式,便是其“頂天立地”學術理想的真切體現。數字人文研究的系列成果,既是學術化的,也大眾化的,不僅能推動學術的發展,又可為當下的文旅開發、文學教育提供新的理論方法和豐富的文獻數據。 (編輯:劉虹 來源:文傳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