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通訊員樊惠碧 李懿婧 攝影章詩謠)12月1日上午,我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批評學》課堂研討會在15棟教學樓105教室成功舉行。研討會以學生代表發言為主,輔之以現場提問,使學生在運用特定文學批評方法品讀具體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提升文學理論素養、強化批評實踐能力。2019級漢語言文學專業選修《文學批評學》的180名學生參加了本次研討會,指導教師龔舉善教授親臨研討會指導,課代表夏瑞婷同學負責組織協調,李冉、楊建濤同學擔任本次研討會主持。

會上,李晨陽、韓思垚、蒙瑤、余思溢、夏瑞婷、張曉雨、張鋮、熊涓竹、敬金鳳、羅雨詩等十名學生代表依次上臺發言。同學們廣泛運用社會歷史批評、性別批評、生態批評、精神分析批評、敘事批評、語言學批評等方法分析相關文學現象。其中,李晨陽同學運用社會歷史批評方法,從“真實性、傾向性與社會效果”三個角度對熊育群長篇抗疫報告文學作品《第76天》進行了評析。余思溢同學從生態女性主義視角對《額爾古納河右岸》中鄂溫克族的自然與女性進行了解析。敬金鳳同學以《論〈送東陽馬生序〉的泛共情》為題,結合語音學、語義學的知識,運用文本細讀的方法分析了宋濂筆下的語句。張鋮同學運用精神分析批評方法,從“自我、本我、超我”三個層面解讀了夏目漱石的作品《心》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動。羅雨詩同學立足于語言批評角度,探討了莫言的作品《枯河》中“陌生化”語言的審美內涵與“修辭”在特定語境中的文化底蘊。研討會全程氣氛活躍,反響熱烈。

龔舉善教授在總結致辭中首先祝賀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并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討會“視野開闊,關注當下現實;視角多元,具有方法論意識;研討深入,富有對話性;紀律嚴明,體現了良好學風”等四大優點。與此同時,龔舉善教授還指出,部分同學的文章仍需在結構、語言、格式等方面著力改進。最后,龔舉善教授對所有參會人員表達了感謝。

據悉,本次研討會經歷了學術論文征集、小組交流會開展、推薦作品遴選等多階段的籌備工作。研討會的召開使學生在文學批評實踐的過程中激發了學習興趣、拓展了學術視野、鍛煉了表達能力,與此同時,在促進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學術創新能力方面也具有積極意義。
責任編輯:陳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