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通訊員 李蓉 攝影 雷雨婷 李蓉)為讓各位輔導員沉浸式體驗中國非遺文化的魅力,從而加強院系交流,4月14日下午,我院于文一樓119會議室舉辦2023年第四期輔導員“思享匯”活動,各學院輔導員、兼職輔導員一同參加,何紅一教授擔任主講人。
本次活動的主題為“紙蘊道中華——體驗中國非遺剪紙藝術”,主要分為理論教學和現場實操兩大環節。中國剪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悠久的歷史,承載著豐富的民族記憶和人類智慧。在理論教學環節,何老師圍繞剪紙的定義、剪紙的文化價值、工具和材料、形式特征等方面展開介紹。她強調,剪紙有很多“兄弟姐妹”,是一個大家族,流派眾多,風格各異,所有的剪紙種類都是中華民族剪紙中的一員。

一張紙片,一把剪刀,就可以從事剪紙創作。在現場實操環節,何老師先向大家示范立體“春”字和中國結的剪法,然后讓大家在體驗中感受中國剪紙的藝術美。她談到,要剪好立體“春”字要先學會折紙。先將一張正方形的紙折成一個雙三角,然后再對折一次,在上面剪出“春”字的一半,打開即為一個立體的“春”字了。折剪,充分體現了“事半功倍”的道理。各位輔導員躍躍欲試,紛紛拿起剪刀剪了起來。“你運剪的方向錯了”“寬度要適宜,整體要協調”何老師邊指著“春”字邊說。不一會兒,輔導員們紛紛展示成果,用綠色卡紙剪出來的“春”字顯得格外有春意,何老師還向大家展示了自己所剪的迷你“春”和巨型“春”,彰顯了剪紙的適應力和張力。

何老師說:“中國結首尾相連,從任何一個起點出發都可以回到原點,它的俗稱為:路路通,事事順,也被稱為盤長”。緊接著,她談到,中國結的剪法是先將一張正方形紙張對折三次,在第四次對折時,不要對齊,留出一寸,翻過來,在下邊剪掉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打開三次后,剪掉一邊的“腳”,另一邊的“腰”,打開來就是一個完整的“中國結”紋樣。“這個角需要修得圓潤一點”“這個邊不均稱”,何老師說。大家按照剛剛的方法又成功剪出了小型中國結,當各位輔導員展開中國結,互相切磋、互相交流時,會議室里笑聲不斷。有一句話說得好,“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片云推動另一片云”,中國剪紙的傳承也需要年輕老師的加入和推動。
本次“思享匯”活動為各位輔導員近距離接觸中國非遺文化提供了寶貴機會,豐富了輔導員的日常生活,加強各學院輔導員之間的聯系。為以后跨院合作打下良好基礎。
責編:桑藝 審核:陶喜紅 上傳: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