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通訊員:萬文萱 攝影:萬文萱)12月20日下午,學院邀請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新聞傳播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信息傳播與創意研究中心副主任周翔教授做題為《定量與質性內容分析比較》的講座。講座由徐紅教授主持,我院部分老師以及相關專業研究生參加講座。

周翔教授從定量與質性研究的方法論比較、定量與質性內容分析的異與同、定量內容分析的變量識別與類目建構和質性內容編碼與NVIVO簡介四個方面,講述定量與質性內容分析比較。
周翔教授提到,在研究目標上,定量研究是預測回答一個“什么”的問題,建立在客觀因果關系上,減少主觀偏見誤差;質性研究是相互主觀意義的分享,增進對事物多重要素與真相的了解,深挖深層文化的意義。在研究策略上,定量研究具有結構化的、預定的、形式的、詳細計劃和固定的操作程序;質性研究則是非結構化的、開展的、彈性的、開放的進行程序。
關于定量研究和質性研究的研究路徑,周教授指出定量研究的路徑是從概念抽象層次到經驗層次的演繹推理;質性研究的路徑是從經驗層次到抽象概念層次的歸納推理。周翔教授結合對廣州日報大洋網社區網民參與話題討論、達成社會共識的研究為例,深入細致地解析了內容分析研究過程中的三個關鍵環節,即關鍵變量、類目建構、分析單位。對于類目建構的原則與方法,她還強調類目建構的四個原則分別是:窮盡性原則、互斥性原則、獨立性原則、合理斟酌類目數量。

周翔教授從研究者知識論基礎、資料收集原則、資料類型、常用方法、田野記錄五個方面系統討論質性內容資料收集,指出質性內容分析編碼邏輯是代碼浮現與層級歸納。講座最后,周翔教授總結到,定量研究和質性研究不是二元對立的范式。研究者進行內容分析時,需要了解這兩種范式的優劣。根據實際情況,結合研究需求,利用這兩種范式優勢使研究效果達到最大化。
講座交流環節,學生就“內容分析編碼過程當中,如何處理主觀性和客觀性問題?”“對于新興媒介如何找到適用于這些媒介的關鍵變量?”“質性內容分析研究者如何在描述、引用、概念化解釋之間保持平衡呢?”等問題向周翔教授請教,周老師結合講座內容及自己的研究心得分別進行了解答。
聆聽此次講座幫助師生打開了學術視野,更好的掌握定量與質性這兩種研究方法。通過此次學習,師生既能對研究方法進行總體觀照,又能抓住要領解析關鍵之處,提升獨立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