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編:張子怡 審核:謝嵐 上傳:陳琳
5月24日上午,蘇州大學羅時進教授在文傳學院會議室作了題為《清詩的“復雜性”和“可近性”》的學術報告。講座由文傳學院肖曉陽教授主持,華中師范大學余祖坤教授、文傳學院宋雄華教授出席,我校文學類專業的碩士生、博士生參加。

講座現場
羅時進教授指出清代詩歌時間上離我們最近,情感上卻較遠。近三十多年,清代詩歌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突破,但仍具有陌生性。清詩是巨大的文學寶庫,亟待學者涉獵。羅教授就清詩研究路徑與方法提出了以下幾點構想:一是清詩文本研究需進一步厘清。今人尚未弄清清代詩人、遺存文本、詩歌作品數量。面對清詩的文本問題的不確定性,羅教授介紹了《清詩紀事》《清代詩文集匯編》《歷代地方詩文總集匯編》《晚晴簃詩匯》等大型系列叢書,講述了錢仲聯先生主編的《清詩紀事》在學術史上的意義;二是清詩作者圈層研究需進一步拓展。學術界對清詩作家的研究,多局限于精英階層,但被遮蔽的中下層文人創作尤其值得關注。清代以舉人、教諭為代表的中間階層,以村夫子為代表的底層文人,以屠夫走卒為主的底邊社會雜流階層的文學創作同樣很有價值;三是提出清詩研究的關鍵問題。學者研究清詩要具備“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嶄新的視覺對待“舊詩”。羅教授指出,敘事性是清代詩歌的重要特征,并重點講解了“事”和“事件”的區別。

羅時進教授
在互動環節,羅教授結合講座內容及研究心得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解答。最后,肖曉陽教授作總結發言,鼓勵同學們深入探索清代文學,并對羅時進教授的到來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