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編:閆怡冰 審核:謝嵐 上傳:陳琳
6月5日下午,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邀請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資深教授趙炎秋來我校做題為《中國現實主義:從引進磨合到自主發展》的講座。華中科技大學蔣濟勇教授出席,文傳學院學院部分教師、碩士生、本科生參加。講座由文傳學院龔舉善教授主持。

我國現代意義上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經歷了從寫實主義、新寫實主義、現實主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最后到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的結合這一發展過程。趙炎秋教授將其歸納為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引進、磨合到自主發展三個階段:最初,十九世紀末西方現實主義進入中國,中西文化碰撞下的現實主義還未能系統化為完整的體系,有待進一步磨合與調整。隨后,在“五四”時期,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中國得到了磨合與長足發展,是以寫實主義的名稱出現。最后,直到1958年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兩結合”的思想被提出,并于1960年7月全國第三次文代會上正式確立為指導我國文藝創作的基本方法后,我國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走上了自主發展的道路。
針對自主發展階段的“兩結合”思想,趙炎秋教授對其意義與局限進行了探討。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兩結合”的重大意義不在創作方法本身,而在于它是中國人自主提出的第一個全國性的創作方法。但從實質上看,“兩結合”的創作方法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將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整合在一起,實際上存在難以調和的局限。
講座交流環節,同學們就“如何處理在研究理論思想的流變時出現的矛盾沖突的情況?”“作為文學人,要如何平衡時代精神及其文學性的矛盾關系?”等疑惑積極請教,趙炎秋教授結合自己的研究經驗和實踐感悟為同學們逐一解惑。
龔舉善教授總結道,“趙教授講座具有鮮明的問題意識、本土立場、學理訴求、致用效果。”整個講座主題明朗,線索清晰,縱橫捭闔,互動熱烈,是一次前沿、深厚、務實的高層次學術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