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通訊員 朱雨濛 楊媛媛 攝影 嚴梓欣 羅清純)為充分發揮教學標兵與教學先進個人的示范引領作用,推廣優秀課堂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方法,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積極響應學校開展教學標兵與教學先進個人“教學觀摩課”活動的號召,于4月24日至25日,組織兩場課堂教學觀摩展示活動,學院領導班子成員、教學督導及部分青年教師參加聽課活動。
陳星、涂波兩位教師分別圍繞網絡與新媒體概論與古典詩詞賦聯寫作展開教學實踐,通過理論解析、案例研討與互動實踐,呈現了學院教學改革的創新成果。
4月24日,陳星老師結合Web2.0時代媒介形態變遷,剖析社交媒體對信息傳播的顛覆性影響,為我院學子帶來一堂極具深度與啟發的“網絡與新媒體概論”課程。課堂中,她以“非洲土著僅關注短片中的雞”為例,揭示算法推薦如何加劇認知封閉,并拋出“三位一體”破局路徑:個體需主動關閉個性化推薦、拓寬興趣邊界;平臺應優化算法,增加信息多樣性;社會則需加強媒介素養教育,推動跨圈層對話。在課程實踐環節,陳星老師引導學生圍繞“微信朋友圈僅三天可見”這一現象展開多學科分析,探討社交媒體從記錄工具向社交入口的轉變,分析用戶在信息展示與隱私保護間的權衡博弈。陳星老師精辟點評:“微信作為強關系社交平臺,本質是用戶社會資本的展演劇場,而微博的弱連接屬性,則構成了公共議題的議政廣場。”啟發學生辯證看待平臺屬性。本次課程通過理論建構、案例解構與實踐探究等方法,解構信息繭房形成機理的同時也搭建起突破認知邊界的方法論體系,卓有成效地引導我院學子在數字時代培養必備的媒介素養意識。

陳星老師“網絡與新媒體概論”教學觀摩課現場
4月25日,涂波老師的“古典詩詞賦聯寫作”課堂以詩詞創作與評析為核心,通過提問互動、作品評析等方式強化學生正確運用詩詞格律的能力。課程伊始,涂波老師通過品鑒學生創作的對聯,復習了詩詞對仗的基本要求,包括字數相等、詞性相同、結構相似和平仄相對。針對沈暢同學的《江灘夜戀》,涂波老師建議將“晚浦”改為“淺浦”、“江風”調整為“輕風”,以柔化意境;對毛世暢同學的《自嘲為筆》,他巧妙修改尾句為“今日世人皆役我,百年之后我封神”,深化作品余韻。課程還結合龍榆生所著的《唐宋詞格律》深度解析《浣溪沙》《采桑子》等詞牌的押韻規律,強化“先葉韻,再調平仄”的創作原則。涂波老師以互動提問貫穿課堂,引導學生從朗讀中體悟古典詩詞的聲律之美。

涂波老師“古典詩詞賦聯寫作”教學觀摩課現場
兩場課程雖學科領域迥異,卻共同彰顯了學院“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陳星老師通過案例解構與小組研討,培養學生數字時代的批判性思維;涂波老師以創作實踐與精細修改,錘煉學生的文學感知力與表達能力。觀摩教師表示,學院開展教學標兵與教學先進個人“教學觀摩課”活動有利于學習探討優秀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促進教學經驗交流分享。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此次“教學觀摩課”活動不僅促進了學院教學資源共享,更通過多元課堂實踐,推動教師教學水平與學生專業素養的“雙提升”,為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學改革注入新動能。
責編:龔觀 審核:謝嵐 上傳: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