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編:陳琳 審核:謝嵐 上傳:陳琳
本站訊(通訊員:萬文萱 攝影:萬文萱)6月7日下午,學院邀請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師范大學“閩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講座教授、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中國美學學會理事湯擁華教授,為大家作主題為《理論、文本與歷史—試論文學研究方法的三元》的學術講座。此次活動由陳嘯教授主持,學院部分教師、在讀研究生參加。

講座現場
湯擁華教授認為文學研究方法,不僅是發現真理的方法,也是“發明”真理的方法,本講座以華東師范大學面向文學類研究生開設的《文學研究方法》課程為案例,從理論、文本、歷史三個角度,討論文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關于理論部分,湯擁華教授講到不同學科對理論有不同的理解和應用,應建立理論意識,培養理論興趣,學會理論思考。理論就是去現成化、去自然化。湯教授以“柄谷行人的風景觀”為例,說“風景”不是理所當然在那里的,它是有主體觀照出來的,必定有人的主體介入。理論的發現需要我們從五個方面入手:即重審日常概念、回到歷史現場、發現癥結所在、面向事實本身、識破關鍵顛倒。
在文本這個板塊中,湯擁華教授指出破除習見、對文本做新的闡釋有以下幾個途徑:第一,被忽視或誤讀的其他文學文本;第二,與文學文本“意義機制”相同的非文學文本;第三,文學文本生產、接受與傳播的過程;第四,使用富有挑戰性和吸引力的理論。文學本身經歷的三個過程是重讀文學文本、重審批判文本、理解理論文本。

湯擁華教授講學
在歷史部分,湯教授認為,文學的觀念與文學進程可以相互造就,非文學材料與文學材料可以相互轉化,文學材料中掩藏著歷史信息與意識形態密碼,文學體裁形成、發展與變化的過程與時代同步與錯位。文學研究方法需要問題意識,對于怎樣培養問題意識,湯教授講到,第一,我們需要喚醒對習焉不詳的觀念的懷疑;第二,揭示常識如何關聯著某種日趨僵化的知識話語;第三,對舊的理論作知識考古學或文化政治考察;第四,以跨越性的視野引入新的理論,重構討論的前提。
講座交流環節,學生們和老師們紛紛就“在文學創作和閱讀中怎樣注意‘風景’?”以及“開設這門課程存在怎樣的難點?”等問題向湯擁華教授請教。湯老師結合講座的核心內容以及自身研究經驗,逐一進行了解答。
陳嘯教授就湯教授文學研究方法的“三元”作了簡要評議與引申,并特別強調,文學研究看似不難,但真要做好,殊非易事。他鼓勵同學們在讀書的過程中帶著問題去探索,運用跨學科思維踏踏實實地做學術研究。最后,陳嘯教授再次對湯擁華教授的到訪表達了由衷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