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編:陳琳 審核:謝嵐 上傳:陳琳
本站訊(通訊員:楊曉旭 柯萍 攝影:楊曉旭 柯萍)10月19日,學院媒體行業前沿系列講座——《“學新聞”的新質生產力》在文一樓101會議室順利舉辦。長江日報報業集團融媒體中心翟蘭蘭主編受邀授課,何國梅老師主持講座,部分本科生、碩士生參加。
翟主編在12年的記者生涯中,曾主導過多個“現象級傳播”的報道,在當今新聞行業面臨新趨勢與挑戰之際,走出了自己的應變之路,她以豐富的經歷給學生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指導。

翟蘭蘭主編講學
無論媒體環境如何變化,保持對新聞工作的熱愛和對優質內容的追求是不變的核心,翟主編強調。她從新聞工作生涯的五個階段出發,分享了個人的成長故事和職業感悟,展現了新聞工作者在不同時期的挑戰與收獲,也指出作為數智媒體時代的新聞人,“從辦報天團到策展頭部IP,社會需要什么,我們就開發什么。跳出既定思維,才能向前發展”。

翟蘭蘭主編講學
新聞業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為人民群眾服務。翟主編圍繞“破圈”二字,分別從姿態、陣地、流量、思維、技能五個方面,展現了新聞工作者在新時代背景下,恪守職責且創新發展的新舉措。例如農業記者走向電商賽道;城市留言板創造民生服務新陣地;做新聞也能做展會裝修、可視電臺等,通過豐富的案例展現出新時代下新聞業的守正創新,拓展了學生的視野,翟主編特別提到,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從業者往往要一個人完成項目的全流程,一個全媒體包打天下。因此,作為新聞專業的學生,要加強心理素質,對抗本領恐慌,保持積極態度,努力設計自己的人生劇本,以更強的專業能力服務社會,實現自我價值。
翟主編講到,載體不斷迭代是必然趨勢,但優質內容依然難以取代,所謂“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在座的同學就新聞專業學生的就業困惑、傳統媒體數字化轉型的組織架構、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評論等進行現場提問,其中在回答學生關于“AI是否能夠實現情緒傳播”的問題時,翟主編談到盡管這種情況可能發生,但“如同在一個四周環海的島上,當海水沒漲便原地佇立,但當海水上漲一截,我便會向上一步,海水并不會把我淹沒,反而使我站得更高。”表示新聞工作者也將站在新的高度,應對挑戰。

師生互動
主持人何國梅老師在總結中指出,當下新聞業在面對變革之際,展現出了全新的姿態,認為新聞人從社會角度與社會價值出發,媒體人從個人角度與個人價值出發,體現出了二者在持續性方面的不同,鼓勵學生應多留心新聞業變化,不斷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并對翟主編的到來表示誠摯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