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編:陳琳 審核:謝嵐 上傳:陳琳
本站訊(通訊員:李長威 攝影:李長威)11月11日下午,學院邀請原貴州大學、安徽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蘇州大學駐校學者特聘教授、安徽省語言學會會長楊軍在學術交流中心潤良學術報告廳做《反切析類法的依據與分析音類的功能》講座。講座由謝榮娥教授主持,學院博士生、碩士生及部分本科生參加。

講座現場
楊軍教授首先介紹了反切的起源,并引用了著名學者陳澧在《切韻考》中的概括,闡明了反切的基本原則:上字決定聲母,下字決定韻母及聲調。反切作為古代漢語注音的主要方法,從漢代逐漸普及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時間推移,逐漸發展出多種類型,以適應音韻的變化和注音需求。楊教授指出,隨著中古漢語的聲母、介音等成分的分化,反切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這些變化不僅讓反切在注音上更加簡潔高效,還反映了古人對音節構造、聲調及語音特征的逐步深入認識。

楊軍教授講學
楊軍教授重點介紹了“反切析類法”的原理與應用。反切析類法是一種通過分析反切上字與下字在聲母和韻類上的搭配關系,進而將不同音類進行分類的方法。通過這一方法,可以清晰地區分易混的聲母、韻母,并有效彌補傳統系聯法在分析音義文獻反切上的不足,達到了操作簡便、觀察直觀、分類明確的效果。楊教授通過詳實的例子和數據,展示了反切析類法如何在歷史上幫助厘清音類之間的界限。例如,他展示了《經典釋文》中使用反切分析的實例,成功將不同的音類分離,并發現了陸德明音系中的獨特特征。這一方法的應用,不僅使得古漢語語音的研究更具科學性,還為現代漢語的音系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講座現場
講座提問環節,同學們圍繞“反切析類法”“析類法應用”等問題進行了請教,楊軍教授結合實例進行了解答。同時,楊教授強調,反切析類法不僅可以離析易混的聲類,也可以離析相鄰的韻類,還可以考察清濁聲母是否保持對立,借以判斷清化是否發生。

楊軍教授解答
最后,謝榮娥教授指出,楊軍教授的深刻見解和豐富經驗不僅拓寬了大家的學術視野,也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并對楊軍教授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