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編:陳琳 審核:謝嵐 上傳:陳琳
本站訊(通訊員:李長威 攝影:李長威)12月12日下午,學院邀請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正國在文一樓201會議室做《非遺保護實踐及其傳承人口述志探索》講座。講座由李長中教授主持,學院博士生、碩士生及部分本科生參加。

講座現場
孫正國教授首先介紹了中國非遺保護機制形成了兩套制度體系: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司負責國家層面的政策制定與保護工作,而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則承擔具體的非遺保護實踐與管理任務。這一雙軌并行的制度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孫正國教授強調,非遺的核心是“人”,非遺的傳承不僅是技藝與文化的延續,更是“面向人的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孫正國教授講學
孫教授圍繞非遺傳承人口述志的實踐,提出了三大譜系:家族譜系、行業譜系和社會譜系,通過系統梳理傳承人的生活史、生命史與心靈史,深入挖掘非遺技藝背后的文化意義與人文精神。他表示,非遺傳承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既承載了過去的傳統智慧與價值觀,也通過傳承人和年輕一代的努力,延續到未來,煥發新的生命力。此外,孫教授結合“千人合作計劃”的實踐經驗,分享了大學生在非遺保護中的參與路徑。他提出,大學生可以通過實地訪談與口述記錄,為非遺傳承人建立“精神檔案”,為非遺保護提供豐富的人文素材和研究基礎,進一步推動非遺的創造性傳承與發展。
講座提問環節,同學們圍繞“民間文學”“非遺傳承和傳播”等問題進行請教,孫正國教授結合實例進行了解答,并強調在非遺保護中應重視“人”這一核心維度,確保非遺保護不僅關注物質層面,更要展現其背后的人文生活與精神內涵,實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全面保護。
李長中教授首先對孫正國教授的到來表達了誠摯的感謝,并指出孫教授的深刻見解與豐富經驗不僅拓展了大家的學術視野,也為相關領域的研究帶來了寶貴的啟示。此次交流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為非遺保護的未來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