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迪善 |
2025-06-19 (閱讀:) |
姓 名:柳迪善 畢業院校:北京電影學院 學 位:博 士 職 稱:教授、碩士生導師 辦公地點:文一樓 電郵地址: 492256567@qq.com 主講課程:影視文化傳播、影視視聽語言 研究領域:影像傳播、電影歷史 學習工作經歷: ●2006年武漢大學藝術學系碩士畢業; ●2009年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博士畢業; ●2009年9月至2011年7月任教于南昌航空大學音樂學院; ●2011年7月至2022年5月任教于武漢紡織大學傳媒學院; ●2022年5月至今,任教于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2014年,獲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在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訪問學習一年。 一、學術論文 1、《從影院功能、審美潮流、國際視野看20世紀1980年代中國電影思維的轉變》發表于《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21年第8期。 2、《觀影特殊化現象:20世紀50-80年代》發表于《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20年第11期。 3、《20世紀50—80年代農民的觀影權利》發表于《電影藝術》2020年第3期。 4、《美國電影在民間中國:1949—1980年代》發表于《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9年第2期。 5、《東邪西毒——冷戰背景下中美電影的互斥現象》發表于《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 6、《從國軍兒童竊賊看民國觀影文化的變遷》發表于《電影藝術》2017年第2期。 7、《政教、娛樂、宗教:民國時期電影身份的三重性》發表于《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6年第6期。 8、《17年時期蘇聯譯制片對同期國產動畫片的文化滲透》發表于《當代電影》2016第2期。 9、《抗戰背景下的民國電影審查》發表于《電影藝術》2015年第5期。 10、《茶園文化與國人早期的觀影方式》發表于《文藝研究》2015年第7期。 11、《歷史三調——建國初期蘇聯電影登陸中國的歷史回顧》發表于《電影藝術》2014年第6期。 12、《不離不棄,芳齡永繼——“十七年”電影與傳統文化的關系》發表于《當代電影》2014年第10期。 13、《論“十七年”電影中的反面角色》發表于《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4年8月刊。 14、《從百煉鋼到繞指柔——十七年時期國產片中的性欲與物欲》,發表于《當代電影》2013年10月刊。 15、《十七年時期電影在農村的考察》發表于《電影藝術》2013年第3期。 16、《17年時期譯制片傳播中的城鄉之別》發表于《文藝研究》2013年2月刊。 此文被人大復印資料2013年第5期《影視藝術》全文轉載。 17、《17年時期譯制片的禁映問題》發表于《文藝研究》2012年10月刊。 18、《17年時期譯制片刪剪問題》發表于《電影藝術》2012年5月刊。 19、《半個世紀的生死輪回——新中國銀幕上的女性身體》發表于《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2年4月刊。 20、《上命差遣身不由己——17年時期國產片中的女性形象》發表于《當代電影》2012年第8期。 21、《肖像中的政治——關于“十七年”時期(1949—1966)譯制片中領袖肖像畫的思考》發表于《當代電影》2011年12月刊。 22、《從游藝場到課堂——對影院空間功能的一次考古》發表于《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1年12月刊。 23、《17年時期蘇聯譯制片放映實錄》發表于《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1年6月刊。此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影視藝術》2011年第9期全文轉載。 24、《封面中的政治》發表于《當代電影》2009年第3期。 25、《辮子情結——關于西方電影所反映的東方學中國形象的討論》發表于《當代電影》2009年第1期。 26、《父親形象的再造與離家赴國的召喚——重讀<祖國的花朵>》發表于香港中文大學學報《二十一世紀》2008年12月號,總第一一○期。 27、《性別的建構——“十七年”時期中蘇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比較》發表于《當代電影》2008年第9期。 28、《蘇聯電影在中國》發表于《電影藝術》2008年第4期。 29、《咖啡與茶的對話——重讀孫瑜》發表于《當代電影》008年第3期。 30、《世紀際遇——全球化電影格局中的新香港電影》發表于《藝術評論》2007年第7期(第二作者);此文被收入《香港電影十年》,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 中國電影資料館編,中國電影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31、《趙明:執拗綻放自己的顏色》發表于《電影藝術》2007年第6期。 32、《論當下藝術電影的邊緣化》發表于《當代電影》2007年第4期。 二、譯著 ●《希特勒的女明星——納粹電影中的明星身份和女性特質》,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解構庫斯圖里卡:幕后筆記》,中國電影出版社,2018年。 三、譯文 1、《重繪北京地圖:多重地點性、全球化與中國電影》(作者張英進)發表于《藝術學研究》第2卷,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2、《中國電影盜版的語境:陰謀、民主,還是游戲?》(作者張英進),載于香港中文大學學報《二十一世紀》(CSSCI)2008年6月號,總第107期。 四、科研課題 ◆2010年,獲批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新中國譯制片史:1949-1966》,2015年出版結項專著《新中國譯制片史:1949-1966》(中國電影出版社),并入選“中國電影史工程”系列叢書。 ◆2013年獲批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新世紀中國紅色動畫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2016年1月結項。 ◆2016年獲批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內參片與中國電影:1966-1976》,2020年10月結項。 五、獲獎情況 ●2017年3月,專著《新中國譯制片史:1949—1966》在武漢市第十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選中,榮獲優秀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