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曾多次榮獲“全國文明家庭”、團中央“全國優秀志愿者”、“中國好人”等榮譽稱號的嚴昌筠、武漢在線義工聯盟會長胡安先生應曾紅宇老師邀請,走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與同學們分享志同道合的“紅馬甲”們的那些真情奉獻、無悔付出的榮光歲月,共同探討人們應如何更好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院張濤華、董杰、覃小林、熊芳、張春枝、青協成員、部分研究生加入課堂學習交流。
胡安先生以“大學生如何做公益地那些事”為主題向同學們介紹了公益組織一般的行業體系與組織形式,分享了自己和幾位義工同事在公益組織中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點滴,把公益組織準確高效的組織方式和義工們的青春活力展現給大家。同時,胡安先生還鼓勵同學們積極參與志愿活動,鼓勵同學們加入公益組織,并為同學們參與公益服務提出了許多建議。

嚴昌筠先生向同學們分享了他多年以來的義務工作經歷和自己在義務工作中總結和收獲,尤其在去年抗疫過程中,團隊迅速成立荊電抗疫服務隊,為居民送菜買藥,轉運生活物資;參與社會抗疫服務,服務醫院、環衛、公安等,并向全社會募集抗疫物資;向全球募集并幫助分配和轉運醫療物資;在國內疫情得到較好控制后,向海外送出醫療物資支持海外抗疫等。嚴昌筠先生把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演繹于志愿性、無償性、公益性、組織性的公益服務中,向同學們切身詮釋了志愿服務的深刻意義,讓同學們深受觸動。

師生們在聽完兩位志愿工作者的分享后,與兩位分享者積極互動,向兩位分享者提出了許多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例如“志愿服務團隊是如何組織起來的?”、“志愿服務是否會與個人生活有沖突?”兩位老師認為志愿服務精神是會傳遞的,做志愿服務其實也是在播撒種子,就像志愿服務者的朋友會受到影響,進而也參與志愿服務,抑或是志愿服務者會帶上自己的親人一同參與志愿服務,在不斷的小部分人帶動大部分人的過程中,志愿服務團隊就漸漸形成,志愿者精神也在人群中不斷孕育傳遞。
最后,曾紅宇老師總結到,感謝兩位老師給同學們上了一節思想道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課,同學們了解了志愿工作的組織形式和志愿服務的道德內涵,學習到了奉獻和博愛的義工精神,提升了自身的道德修養,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得到強化。課堂上,兩位老師講述他們的義工經歷、抗疫經歷,油然而生的內生動力和從內心里迸發出來的熱情深深感染著在場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