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7日,由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和湖北省哲學史學會聯合舉辦的“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學術研討會暨湖北省哲學史學會2022年年會在線上順利舉行。
會議開幕式由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楊金洲教授主持,黨委常委、副校長楊勝才教授代表中南民族大學致開幕辭,湖北省社科聯三級調研員文嶸副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兼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名譽會長吳根友教授先后致辭。來自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南民族大學等全國20多所高校的近兩百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參加了線上會議,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主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

中南民族大學副校長楊勝才教授在致辭中強調,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要求:“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本次會議的主題與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高度契合。深入研討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對于推進馬克思主義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湖北省社科聯文嶸副主任指出,本次學術研討會是對二十大報告中關于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重要思想的具體闡釋,只有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才能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大會主題報告環節由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李巍教授主持,來自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湖北大學和中南民族大學的七位專家學者圍繞大會主題分別進行主題發言。吳根友教授圍繞“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中探索當代漢語哲學話語體系”這一主題,從語言和文明相結合的視角,探討了在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大背景下,當代中國哲學如何建立既立足中華文明又具有世界意義的話語體系。中國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輪值主任、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張廷國教授分享了他對哲學史研究方法論的反思,主張要用新的方法看待中西哲學史,認為中西哲學最根本的差異在于目的論的設定,中西哲學的開端就存在差異,我們應該尋找并理解支配著中西哲學史的目的論設定。湖北省倫理學學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戴茂堂教授提出了關于應用倫理學的兩個質疑:第一個質疑是應用倫理學和理論倫理學是兩個不同的倫理學嗎?第二個質疑是倫理學一定是應用的嗎?沒有不應用的倫理學嗎?戴教授認為答案都是否定的,并就這兩個問題闡述了自己的獨到觀點,認為倫理學只有一個,不可能有應用倫理學之外的理論倫理學,也不可能在理論倫理學之外生長出應用倫理學。湖北省哲學史學會會長、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儲昭華教授對“人皆可以為堯舜”這一重要命題作了政治哲學的解讀,指出其中蘊含著中國古人追求成圣、渴望圣王之治的文化理想,闡述了這一儒家精神對中國大一統政治和歷史的深遠影響。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楊金洲教授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華文明精神基因的內在關系。他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還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世界優秀文化的整合力,主張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新力,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湖北省倫理學會副秘書長、湖北大學哲學學院周海春教授論述了董仲舒關于“孝”的政治哲學。周教授從陰陽五行的生克關系、天的約束的虛置、孝的等級化和孝的中介化與主謂關系、百姓孝父母之空場等五個方面闡述了董仲舒關于“孝”的政治哲學。中南民族大學劉金鵬副教授圍繞“天人合一思想的兩種解釋與詮釋:以馮友蘭和張岱年為中心”這一主題,指出天人合一思想是理解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特質和精神旨趣的關鍵,闡釋了馮友蘭和張岱年對于天人合一思想的不同詮釋和理論啟示。

下午,會議分為教師、博士生論壇和研究生論壇兩個分會場進行研討。在教師論壇上,共有王世鵬教授、余冬林教授、李世平副研究員、羅志祥副教授、孫衛華副教授五位老師作主題發言,并由儲昭華教授(武漢大學)、廖曉煒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對上述發言進行點評;在博士生論壇上,來自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七位博士生分別發表觀點后,由張舜清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和劉金鵬副教授(中南民族大學)分別對七位博士生的論文做了精到的點評。在碩士研究生會場上,上下兩場共有24名研究生發表論文觀點,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熊芳副教授和孫衛華副教授兩位老師對同學們的發言做了精彩點評。
大會閉幕式由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魏大江同志支持。在大會總結中,楊金洲院長強調:在當前武漢疫情嚴峻的形勢下,本次會議仍然能夠克服重重困難、如期順利召開,衷心感謝學校領導、省社科聯、省哲學史學會和各位參會的專家們同學們的大力支持;本次會議雖是在線上進行,卻是一場高質量的、有求真熱忱、有學術深度的成功的大會,圍繞著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主題,與會的專家學者們和同學們分別從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大會報告主題深刻、內容豐富,學者發言各有勝場、精彩紛呈,同學發言精心準備、初露鋒芒,專家點評認真負責、深刻獨到。中、西、馬哲學思想的對話、融通、交流構成了本次會議最動人的部分,也是最有價值的部分。隨后,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黎海波教授宣布論壇征文獲獎名單,一等獎8人,二等獎16人,三等獎30人。

湖北省哲學史學會會長、武漢大學儲昭華教授致閉幕辭。儲昭華教授呼吁要把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融合起來,推動中國哲學的現代發展并走向世界。他對本次會議的成功召開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本次會議的最大特色和突出成就是開設了博士生、研究生論壇,為研究生同學們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提升自己的學術平臺,不僅有助于促進學術事業新生代力量的成長和發展,還形成了一個開創學會工作新局面的新思路、好辦法。
(作者:銀鑫 譚欽容 審稿:劉金鵬 審核:魏大江 發布:金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