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由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學分中心主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教研室協辦的“中心十年慶典、2024年年會暨數智化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研究創新論壇”在我校學術交流中心舉行。武漢大學陳世鋒副教授、華中農業大學霍軍亮教授、廣州大學吳陽松教授、南京理工大學鄧純余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尹旦萍教授和張燚教授、華中師范大學彭菊花和趙偉副教授,我校經濟學院李波和毛中明教授、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的吳道毅教授、教育學院黃傳慧教授、我院董杰教授以及中心全體研究員、部分研究生共五十余人應邀參加此次論壇。會議由中心執行主任閻占定教授主持,省委宣傳部理論處羅軼、校科學研究發展院副院長蔡燦武、我院黨委書記湯振華出席開幕式。

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在開幕式上致辭,他指出,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特點和新要求,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遵循“兩個結合”的時代要求,更好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湯振華代表學院致辭,充分肯定了中心十年來所取得的成績,認為十年來中心隊伍不斷擴大,聚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建言獻策,成為我校具有重要社會影響力和思想輻射力的科研平臺之一。蔡燦武對中心成立十周年表示祝賀,指出中心從2014年成立以來緊緊圍繞理論宣傳、理論研究、理論實踐三大任務,凸顯中心宣傳特色、實踐特色和民族特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中心執行主任閻占定教授對十年來中心的工作作了簡要總結。
主題發言分上下午兩個半場。上半場由易新濤教授主持。陳世鋒副教授從正向應用、風險和反向激發三個角度分析“AIGC賦能大思政課教學路徑”,強調指出人工智能本質上是一種新質生產力,可以為教學提供更多可視化、便捷化的手段和方法。霍軍亮教授圍繞“提升鄉村治理數字化水平,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入探討了鄉村治理數字化的重大意義和成效,指明存在的問題,明確實踐路徑。吳陽松教授以“媒介時代的話語生態變革與意識形態安全”為題,界定了意識形態話語的定義,分析話語權時代的嬗變和話語生態變革,思考如何應對新媒體時代的意識形態話語挑戰。鄧純余教授提出數字思想政治教育的斷想,指明數字思政的分析邏輯、價值邏輯、實踐邏輯和現實邏輯,構建數字思政目標內容體系。彭菊花副教授認為,新媒體是影響高校思政課的新變量,在為高校思政課提供新平臺的同時,也為高校思政課增加了新挑戰。黃傳慧教授深刻闡釋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學與教的價值與路徑,思考AI如何滿足多樣的社會需求,分析企業發展AI的瓶頸。
下半場由張瑞敏教授主持。李波教授通過分析人工智能的兩翼,總結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優勢與發展趨勢,結合政府、高校和期刊相關應用規定,研究數智化對科研方法的影響。尹旦萍教授探討數智時代的數字鴻溝問題、就業結構變化問題和隱私與安全問題等,指出數智化浪潮深刻改變生產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滋生了一系列復雜且嚴峻的社會問題。張燚教授以“數智化治理:中國共產黨黨務管理的未來趨向”為主題,先后闡釋何為黨務工作、中國共產黨黨務工作的歷史演進和數智化的動力等,指出保持工作效率和政治權利的有效平衡是未來把數智技術引入黨務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趙偉副教授通過分析信息技術革命賦能思政課教學的機理與教學改革創新的契機、思政課教學改革領域信息技術應用的最新研究狀況、主要好處和面臨的挑戰這四個方面,指出要制定倫理原則和可用性測試,構建數字教學網絡平臺。
在隨后的交流發言環節,毛中明教授、吳道毅教授、董杰教授,以及中心王志林教授、劉國勝教授、蘇詠喜副教授和王曉老師等專家分享了心得體會。
本次論壇,與會專家教授圍繞數智化時代馬克思理論學科建設與研究創新這一主題,積極交流、建言獻策。閻占定教授在總結時強調,我們要緊跟時代潮流,密切結合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實際實踐,以問題為導向,把研究、闡釋、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第一任務,在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更加深入人心下功夫,共同譜寫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學分中心新的發展篇章。

據悉,十年來,分中心研究員和特邀研究員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重要報刊發表文章共41篇;中心成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23項、省部級課題60項、省部級科研獎項11項,出版專著15部,在CSSCI及以上期刊發表論文152篇,撰寫調研報告15篇,其中被中辦、國辦采納3篇。分中心每年開展理論宣講百余場次,聽眾近萬人次。本中心2018年入選光明日報、南京大學來源智庫(CTTI),先后兩次獲得全國優秀成果二等獎。2023年,在中南民族大學50多家省部級學術機構考評中,分中心位居第三。
(文:許舒然;圖:王曉;編輯:閻占定、易新濤;審核:湯振華;發布:金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