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歷史自信,首先要堅定對黨的歷史的自信
余冬林(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三個務必”的理念,重申了“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對黨情國情世情的深刻把握,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總結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基礎上,著眼于走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的趕考之路,明確提出了堅定歷史自信的命題。此后,圍繞這一命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
一、黨的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營養劑、清醒劑和老師
我們回顧和學習黨的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要有效應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和不期而至的巨大風險挑戰,“關鍵是要提高對規律的認識,善于運用規律來處理問題。規律,最重要的就是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也就是說,通過黨的歷史的回顧和學習,“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進一步深化對這“三大規律”的認識,才能真正地把握歷史主動,以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
只有立足于此,我們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習近平總書記自2013年以來關于黨史的一系列論述。2013年7月,在河北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他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2014年7月7日,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他又講到:“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在2021年黨史學習教育中,他一再強調這樣觀點:黨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營養劑和老師。因此,只有讀懂這本最好的教科書,飲下這最好的清醒劑、營養劑,時時刻刻不忘向這位老師學習,才能從黨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保持戰略定力,經受得住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二、歷史自信源于黨的奮斗成就、奮斗精神以及對世界的貢獻
在一百多年的光輝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在全世界面前樹立起可供人們用來衡量黨的運動水平的里程碑”。“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信,既是對奮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對奮斗精神的自信。”
歷史自信源于黨的奮斗成就。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放眼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歷史,沒有哪一種政治力量能像中國共產黨這樣深刻地、歷史性地推動中華民族發展進程。”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新時代十年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這一時期的偉大變革和歷史性勝利,集中體現在三件大事:“一是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新時代,中國人民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百年的奮斗成就鑄牢了中國共產黨人歷史自信的實踐根基。
歷史自信源于黨的奮斗精神。“我們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國民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并沒有被白色恐怖所嚇倒,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那樣,“他們從地上爬起來,揩干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體,又開始了新的戰斗”。“世界上沒有哪個黨像我們這樣,遭遇過如此多的艱難險阻,經歷過如此多的生死考驗,付出過如此多的慘烈犧牲。”在前所未有的困難挑戰面前,中國共產黨從未退縮,而是在人民的支持下,依靠自身的力量戰勝困難、修正錯誤、走向光明。在一百多年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構筑起一個同根同源賡續紅色基因的精神譜系: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這些跨越時空的奮斗精神構筑了中國共產黨人歷史自信的思想支撐。
歷史自信源于黨的世界性貢獻。中國共產黨的成就和貢獻,不僅是歷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又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中國共產黨人胸懷天下為人類進步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具體體現在:一是開辟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普遍規律和必然趨勢。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了歷史性跨越,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二是使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煥發蓬勃的生機和活力。“黨的百年奮斗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次又一次新的飛躍,使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于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新時代,21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引領世界社會主義不斷走向光明。三是致力于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作貢獻。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視為自己的神圣職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與民主力量,鼓舞了世界上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新中國成立以來,不管國際局勢如何變化,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始終高舉和平與發展大旗,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新時代,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新型國際關系,倡導共建“一帶一路”等。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和動力引擎,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總之,中國共產黨為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這些世界性貢獻提供了中國共產黨人歷史自信的不竭源泉。
三、堅定對黨的歷史的自信,是正確領悟和貫徹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必要前提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對黨100多年的奮斗史、70多年的治國理政史、40多年的改革開放史深刻總結和科學把握的基礎上形成的。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樣,中國共產黨人“令人刮目相看的百年成績單”,“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用理想和信仰書寫的,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用拼搏和奉獻贏得的。每一位中國共產黨人都有理由為此感到自豪”。在黨的歷史中,我們能夠受到黨的初心使命、性質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動教育。對黨的歷史的高度自信,是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底色和基本特征。
“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歷史責任。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要把握好貫徹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首先要對蘊含其中的對黨的歷史的高度自信有著深刻體悟。中國共產黨“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無論是弱小還是強大,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團結帶領人民歷經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敢于面對曲折,勇于修正錯誤,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當前,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變化前所未有。我們要運用貫穿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黨的歷史,把握百年黨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澄清對黨史上一些重大歷史問題的模糊認識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堅決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在新的趕考之路上,我們能否繼續交出優異答卷,關鍵在于有沒有堅定的歷史自信。”因此,堅定歷史自信尤其是對黨的歷史的自信,對于領悟和貫徹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共產黨人具有歷史自信的最大底氣在于:“一百年來,我們黨致力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致力于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天下為公,人間正道”。面對新的時代命題,我們應當堅定對黨的歷史的自信,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和大歷史觀,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洞察歷史發展規律把握時代發展大勢,堅決捍衛“兩個確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增強歷史主動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
稿源:荊楚網
(作者:余冬林 審稿/審核:魏大江 發布:金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