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推動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3月10日15:00-17:00,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領航講堂第三十七講成功舉辦。本次講座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李維武教授應邀作了題為:“《實踐論》《矛盾論》的內涵與意義”的學術報告。我院部分教師,以及2022級、2021級研究生參加此次講座。

講座開始前,楊金洲院長致歡迎辭,對李教授為我院作學術報告表示熱烈歡迎。
李維武教授從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闡述中,強調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中國共產黨人的極端重要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p>
李教授首先講述了《實踐論》《矛盾論》的寫作動因以及毛澤東的哲學探求之路。毛澤東從唯物史觀出發的實際調查和相關論述,不足以從根本上回答和解決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關系問題。只有從一般哲學理論上說明了理論與實際、認識與實踐的關系問題,才能對馬克思主義普遍性與中國問題特殊性的關系問題作出深刻的闡明,真正講清楚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何以能夠滿足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特殊需要、成為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
“實事求是”是《實踐論》《矛盾論》基本內涵的經典概括?!皩嵤隆本褪强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這四個字,凝練了《實踐論》和《矛盾論》的基本內涵,集中體現了“實踐論”基本精神,成為了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具體表達。
毛澤東在撰寫《實踐論》和《矛盾論》、創立“實踐論”以后,又在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對《實踐論》和《矛盾論》的基本內涵加以了拓展。他從《實踐論》出發,對“實踐論”陸續作出新的闡發,先后引出四個哲學公式:“實踐–認識–實踐”“特殊–一般–特殊”“群眾–領導–群眾”“物質–精神–物質。 對于毛澤東的《實踐論》和《矛盾論》的內涵,需要結合這四個公式作統一的、完整的理解。從這四個公式可以清楚看出,毛澤東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闡發,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辯證法、方法論、唯物史觀、政治哲學、唯物主義等內容加以了融會貫通,從而形成了一整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李維武教授認為《實踐論》和《矛盾論》的重要意義在于,從哲學上成功地回答和解決了中國共產黨人當時亟待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即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關系問題,也就是理論與實際、認識與實踐的關系問題,說明了中國共產黨人如何運用這個普遍原理來認識和了解中國具體實際,中國共產黨人如何運用這個普遍原理指導中國革命實踐以取得成功。這就使得中國共產黨人獲得了智慧之源,形成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形成了自己的哲學基礎,形成了自己的正確的思想路線,能夠帶領中國人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最后黎海波院長對此次講座進行總結。本次講座以深刻的理論、生動的實例,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實踐論》《矛盾論》的內涵和意義,主題鮮明、內涵豐富,對于師生深刻認識堅持“兩個結合”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李溫情 審稿:黎海波 審核:魏大江 發布:金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