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晚,“多彩中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課程本學期第二講在線開講。校長李金林與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歐陽康教授等,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立論,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依歸,以中南民族大學抗疫實踐為案例,堅持宏闊視野與身邊案例相結合、精神凝聚與價值導向相結合、理論省思與實踐導向相結合,講述了一場中華民族風雨同舟、同心抗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彩思政課。本講由馬克思主義學院宮麗老師主持。
李金林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字出發,通過一一講述我校全體師生員工全力拼搏、崗位奉獻的抗疫力量,特別是民族醫藥科研團隊貢獻的科技抗疫力量、校醫院醫護人員貢獻的醫療抗疫力量、全校師生“停課不停學”貢獻的崗位抗疫力量、后勤保障與志愿服務中涌現出的抗疫力量,讓師生感受到廣大醫護人員、科研工作者、志愿服務者“最美逆行”的身影背后折射出的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理念和信仰,闡釋了“鑄”字所代表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匯聚出的抗疫力量。李金林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是中國走向富強、民族走向復興所無法繞避的一項挑戰,共克時艱的疫情防控再一次強化了全國人民對中國體制優勢的認同,也彰顯了中國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以及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強化了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共同體意識,提高了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同時,面對后疫情時代的多維挑戰,他強調,要繼續堅持黨的民族工作基本經驗,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抵御西方一些政客蓄意煽動政治病毒的侵擾,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

校長李金林詳解中華民族何以能同心抗疫。彭偉 攝
歐陽康教授與同學們連線,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立論,解構分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抗疫共同體,并且就公共衛生安全在個人、民族、國家中的特殊意義進行了講解。他立足歷史與時代、智慧與勇氣、反思與前瞻3個結合點,強調了在疫情阻擊戰中彰顯的強大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指出了加強全球公共衛生領域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于控制疫情在全球爆發的重要性,對公共衛生安全與國家安全之間的內在相關性展開了思考,并對下一步總結經驗、認清短板、建構體系、加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行了解讀。

歐陽康教授線上授課。馬克思主義學院供圖
來自音樂舞蹈學院的賈佳、陳婷兩位青年教師分享了自己創作的《你的笑臉》等抗疫作品。作品展現了人與人之間互相支持、互相鼓勵的瞬間,表達了每一個平凡人在抗擊疫情中的堅強信念,致敬中華民族最可貴、最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學校近兩年新進少數民族輔導員和選修該門課程的同學一起參加了此次學習。老師們認為,2020年的疫情阻擊戰對中華民族而言是一次重大事件,也是一次重大契機。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得到加強,中華民族共有的民族精神得到升華,各民族人民共同前行的步伐更加堅定。李金林、歐陽康兩位教授破題、解題,從各自不同的視角切入,深入解讀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抗擊疫情過程中顯現的重要價值,引發了學生們的深入思考。宮麗、賈佳、陳婷3位青年教師也結合自己的體會,寄語青年學子緊密團結、風雨同舟,以國家發展與民族振興為己任,把自己的努力奮斗融匯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