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晚,“多彩中華——中華民族共同意識教育”課程本學期第三講在線開講。此次課堂邀請了校外嘉賓十九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店子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光國,湖北省恩施市龍鳳鎮副鎮長王東和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張瑞敏教授,課堂內容聚焦“脫貧攻堅戰”問題,以湖北民族地區恩施市龍鳳鎮為例,就如何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在疫情防控工作毫不松懈的情況下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進行了全面分析。本講由瞿曉琳、唐美云老師主持。
張瑞敏教授首先指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無疑是給扶貧攻堅戰提出的一道加試題,我們要把握的基本方略仍然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結合疫情受災程度,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努力做到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六穩”,以及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六保”。同時,張瑞敏教授也談到,我國目前的市場經濟體制、社會治理、營商環境以及民生保障等領域都有待進一步完善。
被譽為當代“愚公支書”的王光國書記通過與馬院唐美云老師對話問答的形式,在線與同學們分享了他20年如一日,堅守在恩施市建始縣店子坪村這一高寒山村,帶領700多名父老鄉親奮力開山鑿路的感人事跡。通過持續不懈的努力,搬走村民致富奔小康道路上的擋路石,將一座“封閉之山”改造為“金山銀山”。王書記用20余年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共產黨人時刻以人民利益為工作出發點的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將武陵山區最高寒、最偏遠、最貧窮的窮山村建設成了遠近聞名的“桃花源”。他的感人事跡鼓舞著我們當代大學生積極投身基層工作,時刻以為人民服務為信念,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王東書記為同學們講述了龍鳳鎮脫貧工作取得的成效。近年來,龍鳳鎮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牢記李克強總理殷切囑托,以精準扶貧引領綜合扶貧改革試點建設。以“豁出去”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擔當,以自我革新的智慧,先行先試,用奮斗書寫了新時代的龍鳳答卷。目前,龍鳳鎮15個重點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950元,貧困人口減少到178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29%。王東書記也與同學們分享了龍鳳鎮脫貧工作能取得此番成功,主要經驗是:第一,創新金融服務機制,解決“基層發展難融資”問題;第二,創新產業扶貧機制,解決“農民脫貧難持久”問題;第三,創新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機制,解決“農村資產資源難盤活”問題;第四,創新基層治理機制,解決“現代農村難管理”問題;第五,創新民生保障機制,解決“生活質量難提高”問題。
課堂接近尾聲時,三位嘉賓在線與同學們進行了互動,同學們都積極踴躍的提出問題,其中一名同學問道,在處理基層工作時,怎樣平衡“小我”與“大我”的問題。王書記就此問題給出了回答,在他多年的農村基層工作經驗中總結出,雖然無法在處理工作中做到面面俱到,但百姓關注的大事才是最關鍵的,只有處理好百姓關心的問題,基層工作才能得到真正的認可。張瑞敏教授也指出,“貢獻大、任務重、投入多”的基層干部們是我們每一個當代大學生學習的榜樣。
主持人瞿曉琳老師進行了課堂總結,我們共同相信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當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這場脫貧攻堅戰一定會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