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我校共組建685支團隊、組織2700余名青年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聚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為家鄉代言”、美麗中國等7個專題,開展“學習二十大 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征程”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和幫助廣大青年學生上好與現實結合的“大思政課”,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
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仰望星空,還需腳踏實地。從新疆到浙江,從內蒙古到海南,民大青年的腳步遍布祖國各地,他們向下扎根、向上生長,在社會實踐中堅定理想、淬煉意志、增長本領。
美術學院建筑專業學生組建的“古建探尋”團隊前往北京,對天壇、故宮等古建筑進行實地調研,制作了詳細的古建筑科普介紹,讓更多人感受傳統古建筑的魅力。校團委組織部暑期調研團隊走進湘西浦市古鎮,參觀當地著名古建筑吉家大院,采訪儺面具、踏虎鑿花、桃花娘子等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
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但行好事”團隊從民間舞蹈活動出發,實地參觀了古徽州四大戲臺之一的吳宅戲院,在學習、記錄、演繹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管理學院“多巴胺”團隊赴四川興文石海世界地質公園,參觀天泉洞、天坑、地表石海、僰寨廣場等特色景觀,結合專業所學為當地旅游發展出謀劃策。
“青年的實踐不應只在紙上,而是一直在路上”,青年傳媒中心“未末探尋”團隊穿越河西走廊,途經張掖、嘉峪關、敦煌,探尋絲綢之路的歷史脈絡,講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在尋中華之美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
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奮斗,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的生命力所在。民大青年通過理論宣講、實習實踐、社會調查等,發現中國精神、弘揚中國精神,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愛國主義精神——“汨羅小分隊”走進屈子文化園,了解龍舟文化,追尋穿梭古今的屈原足跡,學習屈原心憂家國的愛國精神、心系蒼生的人民情懷、勇于開拓的求索精神。
抗戰精神——“芷江小分隊”參觀芷江抗日受降紀念坊,經培訓后作為志愿者參與紀念坊展品講解和文化宣傳工作,深刻感受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孕育出的偉大抗戰精神,更加篤定報國之志。
工匠精神——“齊魯韻文化宣講”團隊通過參觀德州黑陶城博物館、與非遺傳承人面對面訪談、觀看央視《齊魯巨匠》節目等方式,了解黑陶的制作特點和文化內涵,感受蘊藏其中經久不息的工匠精神。
脫貧攻堅精神——“干票大的”團隊實地調研巴東縣野三關鎮瓦屋場村,與駐村干部、當地群眾深入訪談,從山鄉巨變、山河錦繡的時代畫卷中理解脫貧攻堅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
志愿精神——“夏日逐光”團隊前往河南省葉縣夏李鄉開展了為期21天的公益夏令營活動,通過音樂舞蹈、繪畫手工、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豐富多彩的課程和活動陪伴留守兒童,凝聚志愿精神、助力鄉村振興。
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
同人民一起奮斗,青春才能亮麗。民大青年始終堅持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通過社會實踐主動深入人民群眾當中,拜人民群眾為師,不斷厚植人民情懷,用實干交出人民滿意的答卷。
一方面,解決人民急難愁盼的具體問題。“必有應隊”積極參與街道轄區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根據武漢市大智街道保成社區特點,通過創意設計和專業技藝,開展了墻體藝術彩繪活動,為百年老里分換新顏。“你好,故鄉”團隊前往湖北省荊門市劉院村開展實地考察,對農村莊稼種植情況、生態環境、農業生產方式等進行調研,結合村民需求以及實際情況為當地發展建言獻策。
另一方面,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星光趕路”團隊在河南息縣彎柳樹村感受五世同堂家庭的孝賢文化與幸福生活,探索彎柳樹村傳承新鄉賢的時代精神,并發展傳統鄉賢“見賢思齊、崇德向善、誠信友善”內涵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對鄉村治理的積極作用。“尋訪、探憶、筑夢”鄉村振興觀察團隊前往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扎賽營子村進行實地調研,推廣“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一體化農業產業經營模式為農民增收帶來的良好成效。
從東湖到東西湖、從街道小巷到政府機關,青馬學員暑期實踐團隊赴武漢市東西湖區臨空港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政務實習。他們立足各自崗位向基層學習、向群眾學習,了解國情社情民情、提高社會化能力,用實際行動服務人民。
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
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民大青年肩負歷史使命、錘煉過硬本領,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以開拓進取服務社會。
把握新發展階段,找準青春坐標。宜昌隊先后參觀了宜昌市城市規劃展覽館、興發集團研發中心、城東U谷、英子姐姐工作室等7個公司和單位,實地感受宜昌的城市企業文化、產業發展和創新活力,更好地定位和明晰未來職業發展方向。“心懷理想,筑夢前行”團隊在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鶯歌海鎮開展家鄉社會變遷觀察實踐活動,結合自身專業和學科特長,觀察和分析家鄉在政治建設、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生改善、環境治理等方面的成就,深化建設美麗鄉村、美麗家鄉的熱情。
貫徹新發展理念,貢獻青年力量。“重山拾綠”團隊在湖北省宣恩縣開展有關生態環境的專題實踐,通過走訪調查了解“雨污分流體系”在河水治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探索金花”團隊前往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通過走訪大理古城等特色景點、體驗當地美食美景、參觀民族博物館、參與扎染等民俗活動,分析總結大理旅游業發展繁榮的原因,以及旅游對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作用。
構建新發展格局,跑穩青春賽道。“三新隊”前往武漢市漢口北,深入漢口北新“小鎮業態”,結合語言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分析展開調研,為構筑“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小城鎮”特色產業模式賦能實踐路徑提出對策建議。
據悉,暑假期間,校團委開設了“尋中華之美”社會實踐專欄,共制作了9期社會實踐簡報,總計推送全校137個實踐團隊風采,網絡點贊量累計超3萬。我校相關實踐團隊活動受到光明日報、人民網、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青年報、湖北日報、長江日報等媒體報道。
(編輯:郭史檸 審核:梁瀟瀟 上傳:普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