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上午10點,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關大博在潤良報告廳作《中國碳核算數據庫的開發與應用》的講座,此次講座由管理學院副院長周運蘭教授主持,部分管理學院和經濟學院的老師和研究生們參加了此次講座學習。
首先關大博教授指出,氣候變化對個人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全球高溫記錄連破的背景下,關于氣候變化科學的認知度也不斷提升,各國在《巴黎協定》下作出不同程度的碳中和承諾。其次他介紹了如何核算全球“碳的帳”,包括升溫2°C允許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間、已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間以及全球剩余二氧化碳排放空間(約7200億噸)。就全球“碳空間”劃分問題,關大博教授指出,按照當前趨勢外推,在不緊的約束下,美國、歐盟與英國、中國與印度四個主要經濟體二氧化碳排放剛好限制在2100年升溫2°C以內的排放空間。同時他指出,區別于其他發達經濟體,中國的碳達峰是變革式的。
再次,關大博教授介紹了團隊打造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打破西方國家壟斷的氣候變化數據話語權的中國碳核算數據庫,包括全球重點工業點源碳排放數據庫,中國重點工業點源碳排放數據集、中國長時間序列碳排放數據集、中國省級和地級市碳排放數據集等。與全球數據庫相比,關大博教授團隊調研收集中國燃料原樣,測算中國燃料排放因子,使得數據庫更精準的核算了中國碳排放。他進一步結合數據庫將地級市分為已達峰、平臺期、未達峰城市,分析了典型城市碳排放與經濟增長耦合變化特征。
而中國面臨的關鍵問題是,通過何種方式讓高耗能行業減碳同時實現經濟發展。靶向策略和組合使用多種脫碳技術,是實現大規模碳減排的必要途徑。最后,關大博教授指出,CEADs數據庫提供了全球主要高耗能行業設施級碳排放數據庫,區分了不同國家、不同工藝流程導致的排放模式的顯著差異,為后續減排潛力、脫碳路徑分析等研究提供了重要數據支撐。團隊基于研發的全球電廠、鋼鐵廠、水泥廠和煉油廠超百萬個設備排放清單,進一步結合遙感技術和設備參數實時監測碳排放,為識別、解析重要碳排放源及其特征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基礎。
講座過程中,與會師生就數據顆粒度、數據可及性、數據眾籌模式、全球氣候變化合作等問題與關大博教授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研討。講座在一片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大家覺得受益匪淺。
責編:周運蘭 審核:聞亮 上傳:白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