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通社10月22日電,記者:王科然,徐夢婷)10月12日,由國家民委主辦、西北民族大學承辦的以“熱愛科學 崇尚科學”為主題的第六屆國家民委系統科普講解大賽落下帷幕。我校代表隊陳亞凌老師、殷紅燕老師、徐善萌同學、孫冉同學和張勝男同學一行參加比賽,均獲得獎項,其中陳亞凌老師榮獲一等獎,將作為國家民委選手參加11月中旬舉辦的全國科普講解大賽。下面我們將揭開他們比賽背后的備賽故事。
在選題階段,教育學院的陳亞凌老師關注到近年來中國乃至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以氫能源為首的新型清潔能源發展,新型清潔能源也逐漸走入尋常百姓的生活中。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和迅速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科普就是科學的普及,我想讓絕大多數的人們了解到科學知識運作的規律”,陳老師正是懷著這樣的信念,在講解氫燃料電池工作原理的時候,采用了每講一句話就產生一個化學反應的講解形式,更加細致地幫助觀眾理解它的工作原理。同時老師也收集了很多數據,在向觀眾證明氫能源汽車與其他汽車有何不同的同時,更直觀地展現了氫能源的特征以及優越性。在備賽過程中,雖然面臨著“時間緊、任務重”的壓力,但陳老師始終充滿了活力,并表示能參與到科普的社會性服務工作中很開心。面對眾多本校學生參賽,老師也表示由衷的欣慰,“中南民大的學生能夠和老師站在同樣的賽場上展示自己的才華,說明我們學校培養的學生是非常優秀的?!?/span>

上圖為陳亞凌老師。
數學與統計學學院的殷紅燕老師雖然以自己的本專業知識——“分形”來進行講解,但要讓專業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便于科普,這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平日里作為老師時,面對的是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學術素養的學生,知識講解也更注重深入性、系統性,而科普大賽給予殷老師一個面向大眾的講解員的身份,既要生動有趣、通俗易懂,又要不失講解的科學性,對于習慣了教師身份的她而言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于是不斷地修改稿件、從日常生活中尋找例證來幫助講解通俗化便成了殷老師的備賽日常。回首殷老師的備賽歷程,從八月份開學至今,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她的比賽稿件改了六七遍才得已成型,她說:“這個階段我自己都覺得有時候就挺難的,但最后還是堅持下來了”。

上圖為殷紅燕老師。
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2021級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徐善萌同學在本次民委科普大賽中榮獲二等獎的優異成績。據了解,徐同學在選擇這個題目時,正值諾貝爾化學獎剛剛頒布,她懷著讓更多的人對化學產生興趣、打破天坑專業這一刻板印象的堅定信念,毅然選擇了“點擊化學”這一選題。在采訪的過程中,她簡單通過螺絲和孔板的實驗案例,生動形象地向我們展示了這個化學過程所產生的作用。比賽中她從容的狀態是備賽期間一天天不懈努力磨煉出來的。為了更好地應對比賽的隨機命題環節,在比賽前的一個月,她基本上每天晚上都要通過小轉盤進行至少三次二十道選題答案的回顧,這些夜以繼日的努力、反復不斷的練習是她所取得的成績最好的注腳。

上圖為徐善萌同學。
孫冉同學是我校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21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談到她是如何把自己的專業知識與科普大賽聯系起來時,她給出的答案是“從自己的日常生活入手”。一個平常的夏日午后,孫冉看著胳膊上的蚊子包突發奇想,“蚊子雖然很小卻和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聯系”,于是她的選題——“大有‘蚊’章”就這樣確定下來。在后面的參賽過程中,這個選題經歷了校賽、省賽的多重打磨,耗時一年零兩個月,最終在國家民委系統科普講解大賽的舞臺上大放異彩。

上圖為孫冉同學。
“想著去尋找一些有意思的東西”,資源與環境學院2022級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張勝男同學懷著這樣的初衷選擇了形狀記憶合金作為選題。面對這個普及面較廣,但是原理較為復雜的選題,張勝男同學選擇利用電影院座位排布來形象化地幫助大家理解這個事物。作為一個與實驗打交道的工科研究生,她學習之余更多的時間都駐扎在實驗室,只能利用晚上的休息時間來準備科普大賽的題目,在如此高壓的條件下,她也有過放棄的念頭,但還是堅持到了最后。面對專業性、專業度較高的隨機命題,她刻苦記誦,努力把每個選題的答案默誦好。正是因為平日里的刻苦練習,最終在抽選到一個平日記憶難度較大的選題時,仍然能夠流利地把答案回答出來。記者在詢問她如何調整備賽心態時,她認為不需要過多地在意結果,盡可能地享受這個過程就好。

上圖為張勝男同學。
據悉,國家民委系統科普講解大賽至今已成功舉辦6屆,是極具影響力的國家民委科普品牌活動和選拔科普人才、創新科普傳播方式、推動科普事業發展的重要平臺。六年來,民大師生堅持不懈、積極備賽,在國家民委系統科普講解大賽的舞臺上共同進步、共創佳績,為學校的學風學貌建設起著積極作用。
(圖片來源:被訪者 審核:楊濤 編輯:莫詩茵 來源 黨委學生工作部 上傳:蔡趙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