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成員以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習實踐宣講團為主體,由學院團委副書記隨隊指導,聚焦新征程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展社會實踐。
本實踐項目以甘肅武威為實踐地,深挖當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和民族團結進步故事;以青年視角從當地“三交”史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感知新時代以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武威模式”;探尋新征程上如何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用“青言青語”為新征程上高校青年學生講好民族“三交”史、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經驗,進而探索民族高校與民族地區共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合作模式。
團隊實踐覆蓋武威“一區三縣”,聚焦各地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探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武威實踐”。
在天祝藏族自治縣,實踐團隊先后前往本康村、天堂寺、文潤社區、天祝縣博物館等地,了解當地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開展狀況。探尋當地民族互嵌式社區研究,博物館圍繞民族文物內涵和“三交”歷史的社會宣傳、教育功能,以及如何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鄉村振興、發展鄉村產業等內容。


團隊在天祝藏族自治縣調研。
在古浪縣第五中學,團隊成員擺思蕊、馬欣為該校學生作“新征程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青年行動與思考”主題宣講,開啟團隊首次集體跨省宣講。宣講從青年視角出發,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內涵,分析如何實現各民族更好交往交流交融。同時發揮民族高校優勢,著眼我校辦學特色和育人風采,在宣講中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民大實踐、民大經驗,也為新征程上探索民族高校與民族地方共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合作模式貢獻青年力量。


團隊在古浪縣第五中學作理論宣講。
在民勤縣,團隊著眼于一個社區、一個行政單位、一個公園和兩個景區,從每一個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標識牌、主題長廊、文化展墻、景區雕塑中探索當地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可視化宣傳路徑。


團隊在民勤縣探索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可視化宣傳路徑。
在武威市涼州區,團隊先后前往涼州會盟紀念館、天梯山石窟、武威市博物館、武威市大數據中心、鳩摩羅什寺、五涼文化博物館等地。團隊成員觀察武威如何通過講好“涼州會盟”故事、深挖文物歷史內涵、建設網絡平臺共促民族“三交”,學習當地如何講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做好新征程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工作,深刻感知新時代以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武威模式”。


團隊前往武威市涼州區調研。
本實踐項目得到武威市民宗委的大力支持,成功在武威市古浪縣第五中學開展團隊首次跨省宣講。古浪縣融媒體中心“古浪發布”微信公眾號、“民勤統一戰線”、武威市民宗委“武威民宗”微信公眾號等當地縣區級媒體發布相關宣傳新聞數篇,“看古浪”客戶端發布視頻新聞一篇。同時在校院兩級宣傳平臺及時發布推文,相關推文總瀏覽量達到1000余人次。與武威市民宗委建立初步聯系,為今后推動學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習實踐宣講團講入腦、重宣傳,做好“鑄牢”六進宣傳教育工作積累寶貴經驗、打下扎實基礎。
實踐過后,團隊成員對這次實踐經歷都有深刻的感悟。作理論宣講的成員馬欣表示:印象深刻的是在宣講前的一個晚上,我和搭檔熬到很晚很晚,第二天在車上也在熟悉稿子,希望能給同學們一個精彩無誤的宣講。宣講進行得很順利,想到他們是因為我們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了初步的理解、了解到了中南民族大學,我的心里暖暖的。其中南街社區也給我很深的印象,社區營造濃厚宣傳氛圍,用以提升民族團結感召力,值得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學習與創新。
同樣負責理論宣講的成員擺思蕊表示:在行程第二天,我們在古浪縣第五中學為高中學生進行宣講輔導,我們希望通過宣講,為新征程上青年學生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理論基礎、堅定理想信念。本次宣講也使我自己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內涵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
擔當文字宣傳記錄工作的成員程雪穎表示:在這幾天的實踐中,我從多個角度直觀感受到武威各地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與實踐路徑。作為宣傳記錄者,我嘗試從多個角度挖掘各地亮點,總結歸納實踐經驗。每次的資料收集與文字撰寫對我來說是一次新的考驗,在這個過程中,我學著以更為嚴謹、專注、審慎的態度對待每一次的文字總結,在總結撰寫推文的過程中,我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也更為深刻。
此次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社會實踐將理論宣講與地方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和各民族“三交”文化資源相結合,創新“實踐學習+理論宣講”形式,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學,在學習當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經驗的同時充分發揮民族高校優勢,進一步增進了高校學子與民族地區間的紐帶,引領青年學生牢固樹立“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圖片來源: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審核:楊濤 編輯:莫詩茵 來源: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上傳:蔡趙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