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法學院利用寒假開展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系列活動,共計派出11支宣講隊伍,足跡遍布祖國新疆、內蒙古、廣西等11個省份,宣講范圍涵蓋社區、司法所、火車站、學校等場所,范圍廣,內容深,反響好。
一、鑄牢石榴籽精神,澆開民族團結花

法學院徐也斐在河南新野文明實踐站宣講。
2024年1月31日,法學院22級學生徐也斐在河南新野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宣講活動。本次宣講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該部分介紹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脈絡;第二部分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徐也斐分別講述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國家、社會以及當代大學生的意義;最后一部分講述了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徐也斐分別從企業、黨政機關、當代大學生視角講述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在宣講的最后,她總結了此次宣講的內容,強調了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創美好未來。通過此次宣講活動,新野縣文明實踐中心的大學生志愿者們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活動結束以后,志愿者們紛紛表示作為新時代的青年,要在實踐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進步貢獻力量。
二、高舉民族團結旗幟,捍衛祖國疆域統一

法學院伍清源在湖南長沙學錦社區宣講。
2024年2月1日,法學院23級學生伍清源在湖南長沙學錦社區開展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宣講活動。本次宣講活動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該部分介紹了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第二部分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要性,伍清源向大家介紹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背景;第三部分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做法,伍清源從多個方面向大家介紹如何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第四部分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伍清源向大家介紹只有各民族團結,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才能順利實現。通過這次宣講活動,學錦社區的學生及家長們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交流中,大家紛紛表示將努力維護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三、鑄牢民族團結意識,綻放中華民族之花

法學院雷塏航在湖南常德火車站宣講。
2024年2月2日,法學院23級學生雷塏航在湖南常德火車站開展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宣講活動。本次宣講活動以來往乘客為宣講對象,通過發放宣傳冊和現場講解等方式向大家講述了新時代中國人民為什么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他也講述了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應該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其相關論述。本次宣講活動讓廣大乘客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現狀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進一步認識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呼吁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四、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

法學院葉斯力·努爾加熱克在新疆尼勒克縣第三社區宣講。
2024年1月29日,法學院23級學生葉斯力·努爾加熱克在新疆尼勒克縣第三社區開展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宣講活動。本次活動他重點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三個方面進行宣講,并通過舉例講述了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性,引導社區各族群眾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護民族團結,發揚石榴籽精神,各族群眾都要像石榴籽那樣緊緊地抱在一起,為促進新疆和諧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石榴花開別樣紅,民族團結向未來

法學院曾悅在海南海口新村社區宣講。
2024年1月30日,法學院23級學生曾悅在海南海口新村社區開展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宣講活動。本次宣講分為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介紹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由來。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斷,強調全國各族人民是血脈相通、休戚與共的大家庭,要增強團結凝聚力,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第二部分介紹了當地各地民族相互交融的案例。海南當地各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中,相互尊重、團結互助,共同促進了海南的發展和繁榮。第三部分講述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海南自由貿易港進一步發展繁榮。通過此次宣講活動,進一步增強了社區居民的團結意識和民族自豪感。社區工作人員也表示將繼續開展類似活動,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中華民族團結繁榮做出更大貢獻。
六、攜手各族人民,共鑄民族團結

法學院向毅在湖北省利川市蘭田村宣講。
2024年2月1日,法學院23級學生向毅在湖北省利川市蘭田村開展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宣講活動。本次宣講首先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概念進行介紹,突出了56個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隨后向毅概括了蘭田村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生動實踐,重點介紹了在湖北省開展“共同締造”活動過程中各族村民一起建設幸福美麗家園的典型案例。最后他號召大家要繼續加強民族團結,共建中華民族共同體,讓56個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本次主題實踐活動有助于廣大村民深入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內涵和現實價值,也進一步明確了當代大學生的使命與擔當。
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心聚力共繪同心圓


法學院袁銘英在云南省通海縣秀山司法所宣講。
2024年1月26日,法學院23級學生袁銘英走進秀山司法所,與各社區的調解主任開展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宣講活動。本次宣講活動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闡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內涵。她結合興蒙小學“普通話+喀卓語”雙語教學模式和中南民族大學“民大節”等案例,深入淺出地講解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義,拉近了理論和現實的距離。第二部分是交流互動環節,各調解主任們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就如何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紛紛建言獻策,共同認為要全面深入地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到各項日常工作之中。通過宣講活動,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興蒙鄉繼續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當地各民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園。
八、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圓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法學院張譯文在內蒙古興安盟都蘭社區宣講。
2024年1月31日,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23級學生張譯文在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都蘭社區開展以“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圓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主題的宣講。宣講中,她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進行系統全面闡述。宣講中大家一致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和使命,我們各族人民要始終保持對祖國的熱愛和忠誠,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宣講結束后,社區書記向她介紹了當地定期舉辦的各類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賽事活動,令她深刻認識到我們可以通過文體活動促進各族人民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切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繪就民族團結進步同心圓

法學院田芮帆在廣西南寧市青秀區宣講。
2024年2月3日,法學院23級學生田芮帆在廣西南寧青秀區開展了主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講活動。一方面,她以王燕娜為例,講述了新疆第一例跨民族捐獻腎臟手術,指出中華民族一家親,我們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另一方面,她通過制作宣傳單給大家普及了有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知識。她告訴大家我們要唱響“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主旋律,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讓“五個認同”深深扎根八桂大地、融入各族人民血脈。
十、中華兒女是一體,團結一心共發展

法學院劉姿鑠在吉林省梅河口市四合社區及全勝村宣講。
2024年1月29日,法學院23級學生劉姿鑠在吉林省梅河口市四合社區及全勝村開展了兩場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宣講活動。在四合社區,劉姿鑠向參會人員介紹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和重要意義。她強調了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大家庭的觀念,鼓勵人們共同團結、共同發展。在全勝村,她通過理論闡釋、講述民族團結故事、案例分析和互動交流等方式,與工作者分享了關于“什么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什么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習體會。此次宣講活動不僅增強了四合社區和全勝村工作者的凝聚力,也引發了一系列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熱烈討論。
十一、民族團結一家親,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2024年2月18日,法學院22級荊楚班學生許燁面向福建省漳州一中西湖校區高三學生開展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宣講活動。本次活動她通過舉例講述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重要性,引導青年學生群眾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宣講活動,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青年學生中繼續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讓他們意識到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夠有利于促進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為建設富強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法學院徐燁在福建省漳州一中西湖校區宣講。
本次主題實踐活動有利于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建設教育強國有機結合,有利于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民族地區實際更好地有機結合起來,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凝聚更多力量,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圖片來源:法學院 審核:楊濤 編輯:莫詩茵 來源 法學院 上傳:蔡趙冠宇)